一客逢吠狗,无箠制狗狂。
一客叱狗吠,一客言狗良。
良狗岂妄吠,好言已莫详。
言乃仁之趋,叱乃义所当。
趋仁不顾义,非是助狗猖。
吾今不疑仁,仁义嗟何妨。
作者介绍
本卷作于皇祐五年(一○五三),是年秋作者丧母,解监永济仓官,扶榇归宣城守制。《宛陵文集》自《和吴沖卿元会》始,原编卷一七;自《依韵和原甫省中松石画壁》始,原编卷一八;自《韩子华遗冰》始,原编卷三九;自《宁陵阻风雨寄都下亲旧》始,原编卷四○。
作品评述
《辩疑赠献甫》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一位客人遇到了一只吠狗,没有用棍棒制止狗的狂吠。
另一位客人斥责狗的吠声,第三位客人称赞狗的良好品性。
良善的狗怎会胡乱吠叫,赞美的话已经无法详尽。
言辞是仁德之表现,责骂则是应尽之义务。
追求仁德而不顾及义务,不是在助长狗的狂妄。
我现在不再怀疑仁德,仁德和义务何妨之有。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对待狗吠声的不同态度,探讨了仁和义的关系。诗中的三位客人代表了不同的观点和立场。第一位客人采取了不采取措施的袖手旁观态度,第二位客人通过斥责狗的吠声表达了对狗狂妄行为的不满,而第三位客人则称赞狗的善良品性。诗人通过这三位客人的对话,暗示了仁德和义务之间的关系。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诗人通过对狗吠声的描述,引申出对人性的思考。第一位客人的袖手旁观代表了冷漠和无为,不关心仁德和义务。第二位客人的责骂体现了义务和责任感,但却缺乏仁德的体现。第三位客人的赞美则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对比和辩证的方式,呼吁人们要追求既有仁德又有义务感的行为,而不是单纯地偏向其中之一。这首诗词通过简短的对话,传递了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于仁义关系的反思,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bian-yi-zeng-xian-f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