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通明堰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8 10:29:12诗人:释宝昙 |  朝代: 宋代 |  11

一夜江风故不平,道边草木亦成声。
岂无老子知津意,尚有秦人逐客情。
荒县已传三鼓下,并船犹见一灯明。
此生已悟身如寄,始送鸿归又燕迎。

作者介绍

释宝昙(一一二九~一一九七),字少云,俗姓许,嘉定龙游(今四川乐山)人。幼习章句业,已而弃家从一时经论老师游。后出蜀,从大慧于径山、育王,又从东林卍庵、蒋山应庵,遂出世,住四明仗锡山。归蜀葬亲,住无爲寺。復至四明,爲史浩深敬,筑橘洲使居,因自号橘洲老人。宁宗庆元三年示寂,年六十九(本集卷一○《龛铭》)。昙爲诗慕苏轼、黄庭坚,有《橘洲文集》十卷。《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宝昙诗,以日本东山天皇元禄十一年戊寅织田重兵卫仿宋刻本(藏日本内阁文库)爲底本。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泊通明堰》是宋代释宝昙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泊在通明堰边的一夜中,江风不平,草木在路旁也有声音。这里的意思是,夜晚江风吹动,草木摇曳,发出声响。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所处环境的感受。作者提到了老子和秦人,暗示自己对于津渡的意义和逐客的情感有所了解。荒县已经过了三更,但船上仍然有一盏明灯。这里描绘了作者在夜晚泊船途中的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夜晚的宁静与孤独。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认识到了自己的身份,将自己的身体比喻为一个暂时的寄居之所。他在这里感悟到了人生的无常和虚幻,同时也表达了对远行和归来的喜悦之情。他在送别雁时心情悲伤,但又在迎接燕归时感到欣喜。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江风、草木和夜晚的景象,以及通过对自身身份和旅途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慨。同时,也通过对离别和重逢的情感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准确的描写和深邃的意境,展示了宋代诗人的才华和情感世界。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bo-tong-ming-yan8m0.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