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6 11:20:17诗人:韩偓 |  朝代: 唐代 |  18

动静防闲又怕疑,佯佯脉脉是深机。
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

作者介绍

韩偓,字致光一作尧,京兆万年人。龙纪元年,擢进士第,佐河中幕府,召拜左拾遗,累迁谏议大夫,歷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以不附朱全忠,贬濮州司马,再贬荣懿尉,徙邓州司马。天祐二年,復原官,偓不赴召,南依王审知而卒。《翰林集》一卷,《香籢集》三卷,今合编四卷。 韩偓,字致光一作尧,京兆万年人。龙纪元年,擢进士第,佐河中幕府,召拜左拾遗,累迁谏议大夫,歷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以不附朱全忠,贬濮州司马,再贬荣懿尉,徙邓州司马。天祐二年,復原官,偓不赴召,南依王审知而卒。翰林集一卷,香籢集三卷,今合编四卷。

作品评述

《不见》

动静防闲又怕疑,
佯佯脉脉是深机。
此身愿作君家燕,
秋社归时也不归。

中文译文:
动态与静态都要谨防闲话,同时也怕引起猜疑,
掩饰行迹,暗中有深思谋。
我愿意成为你家的燕子,
归巢的时候也不愿意离开。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韩偓对于动静和疑虑的警惕,以及对于归宿的渴望。诗中的“动静防闲又怕疑”意味着作者在行动和言谈中要小心谨慎,避免引起别人的闲话和猜疑。作者以“佯佯脉脉”来形容自己,表达出隐藏自己真实意图的深远计划与心思谋略。

然后,诗中转折出现了作者愿意成为君家的燕子,燕子是古代文人常用来比喻舍弃自己的家园、投靠异乡的艺术形象。作者希望能够有一个安稳的归宿,成为君家的燕子。而最后一句“秋社归时也不归”,则直接表示了作者的归宿之愿,即便是到了归巢的秋天,也不愿离开君家,表示对于安定和归宿的渴望。

整首诗以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达出了作者对于保持警惕、隐藏真实意图的思考,以及对于归宿的渴望与不舍。通过这样的描写,反映了唐代社会中人们的虚伪与追求归宿的心理,也展现了作者对于真实和安稳的向往。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bu-jian6s8.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