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钩在手茜裙襦,蚕老风暄日欲晡。
我是采桑菩萨女,不烦下担捋髭须。
作者介绍
李石(?~一一八一),字知几,号方舟子,资州(今四川资中)人。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清光绪《资州直隶州志》卷一三)。调成都户曹参军。召爲太学录,迁太学博士。二十九年,出爲成都府学官(《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八三)。歷通判彭州,知黎州、合州、眉州。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爲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寻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一二)。八年卒(《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三)。有《方舟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四卷,事见本集卷一○《自叙》。 李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方舟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采桑》是宋代李石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笼钩在手茜裙襦,
蚕老风暄日欲晡。
我是采桑菩萨女,
不烦下担捋髭须。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采桑的场景,以及采桑女的形象。诗人手持着笼钩,身穿茜色的裙襦。在风和暖阳的映衬下,蚕儿已经老去,天色渐晚。诗人自称为采桑菩萨女,意味着她对这个劳动的热爱以及将其视为一种修行。她不嫌弃下担,不介意捋理胡须,表达了她对工作的投入和专注。
赏析:
《采桑》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了一个平凡而又充满诗意的场景。诗人通过描绘采桑女的形象,展现了她们在劳作过程中的坚持和专注。她们不计较辛劳,以一种虔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将其视为一种精神修行。诗中的茜裙襦和捋髭须等细节,为读者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形象,使人们能够感受到采桑女的真实存在。
此诗以一种平实而真挚的语言,表达了对劳动者的赞美和敬意。它呈现了劳动的尊严和价值,并将之与宗教的意象相结合,表达了一种对劳作的超脱和超越。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诗人将劳作与精神境界相融合,使读者在欣赏诗意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一种对劳动的思考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