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峡避风和全父背弟韵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5 23:01:16诗人:阳枋 |  朝代: 宋代 |  21

惨舒异气无异机,交朋论心不论迹。
诗书一酌饮芝兰,见雨连宵听萧瑟。
旋调诗律破愁城,间弄局棋消短日。
酒来思逸吟转高,笑罢江横颜自怿。
坐久那知风袂寒,眠酣未问霜问霜衾湿。
四时翻转无停机,一理浑融何所适。
佳山好水看已多,江谁作莼鲈忆。
天人之际妙复微,莫事空言须践实。

作者介绍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阳枋的生平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早年从朱熹门人度正、暖渊游,学者称大阳先生。

  理宗端平元年(1234)冠乡选,取得乡试第一。

  从嘉熙二年(1238年)起,因蒙古攻蜀所扰,阳枋先后避地南川、清溪、夜郎、泸南等边远地区。

  淳祐元年(1241),以蜀难免入对,赐同进士出身。

  淳祐四年(1244),阃帅交辟之,应蜀守余玠之请,分教广安,历监昌州酒税,大宁理掾。五年,改大宁监司法参军。八年,为绍庆府学官。

  1251年,主教涪陵北岩书院,士子信从者众。

  1255年以后,因年老和避蒙古兵锋。先后随子就养于嘉定(今四川乐山)、涪州(今四川涪陵)、荆州(今湖北江陵)白水镇、峡州(今湖北宜昌)至喜亭、桃源(今湖南桃源)广溪。

  1265年自夷陵(今湖北宜昌)还蜀。

  晚以子炎卯贵,加朝奉大夫。致仕。度宗咸淳三年卒,年八十一。

阳枋的家庭成员

子阳炎卯,瑞平二年(1247年)进士。

子阳恪,字伯强,号以斋,理宗景定四年(1262年)进士,为蜀举首,治《春秋》,著《易说》、《春秋夏时考正》2卷(均佚)。

族侄阳昂,阳枋叔父阳伯高仲子阳元泽之次子,景定三年(1262)进士,尝辟渝州节判。

作品评述

《长风峡避风和全父背弟韵》是宋代阳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长风峡中躲避狂风,与全父背弟相和韵。
悲伤自然流露,交朋友讲心意而不计较背景。
读书写诗时尽情享受美酒和芝兰芬芳,
听雨声连绵细细品味其间的萧瑟之意。
旋律和诗律打破忧愁的围城,
闲暇之余下棋消短暂的白昼。
酒兴上来思绪飘逸,吟咏的情绪随之升腾。
笑过之后江水横流,自然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久坐不知风衣已寒,酣眠之间不问霜露的湿意。
四季交替无停止的机器,
一切理念融合在何处才能适应。
美丽的山川和清澈的水流已看得太多,
江水中有谁留下回忆中的莼鲈。
天人之间的交融微妙复杂,
不要事事空谈,应该实际行动。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阳枋在长风峡中的心境和感受。诗人借景抒怀,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与友人相处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际关系的看法。诗人在山水之间思考人生哲理,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赏析:
这首诗词以长风峡为背景,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交朋友讲心意而不计较背景"、"旋律和诗律打破忧愁的围城"等,使得诗词充满了诗意和意境。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人际关系和人生态度的思考,强调了实际行动的重要性。整首诗词流畅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以美好的享受和思考。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chang-feng-xia-bi-feng-he-quan-fu-bei-di-yun.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