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臣之子正功肯学能文求余印可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22 21:29:29诗人:曾丰 |  朝代: 宋代 |  16

学探玉甃千仞井,笔找龙文百斛鼎。
归根可以后冥茎,发刃难于先肯綮。
点铁要之便成金,即心是道道是心。
一案孔门重勘结,小圆为赐大为参。

作者介绍

曾丰(一一四二~?)(生年据本集卷九《端午家集》“自我生壬戌”推定),字幼度,号撙斋,乐安(今属江西)人。孝宗干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知会昌县。十六年,知义宁县。宁宗庆元改元(一一九五)时,知浦城县。歷隆兴、广东、广西帅漕幕,通判广州,知德庆府。享年近八十。有《撙斋先生缘督集》四十卷,宋时曾版行,已佚,元元统间五世孙德安欲重刻,未果。明万历间选刻爲十二卷。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缘督集》二十卷。今存清抄本四十卷,似仍爲宋本之旧。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道园学古录》卷三四《曾撙斋缘督集序》。 曾丰诗,以清抄本四十卷(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明万历选刻本(简称明本)、丁丙跋抄本(简称丁本)。由于底本文字错譌衍夺极多,凡明确无疑之错譌,据校本径行校改。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这首诗词《陈良臣之子正功肯学能文求余印可》是宋代诗人曾丰所作。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陈良臣之子正功肯学能文求余印可。
(注:陈良臣,指陈亮,北宋时期的名相)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年轻人追求学问和文才的决心,他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可和指导。诗中提到了一些意象,用以象征他对学问的渴望和努力。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年轻人对学术的追求和努力。首先,诗中提到了"玉甃千仞井",形容他勇往直前地探索学问的深渊,以求获得真知灼见。接着,"龙文百斛鼎"象征他希望能够写出有深意的文章,达到高超的文学水准。

然而,诗人也意识到学问的根基在于深厚的积累和不断的钻研。"归根可以后冥茎,发刃难于先肯綮"这两句诗表达了他对学问的理解。他认为,只有扎根于广博的知识基础,才能有所发展,而在创作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勤奋是不可或缺的。

最后两句"点铁要之便成金,即心是道道是心"表达了他对于学问和心性的理解。他认为只要用心去钻研,就能使平凡的材料变得珍贵,同时也借此寓意,将学问和修养内化于心,将道理与内心合一。

整首诗以"一案孔门重勘结,小圆为赐大为参"作为结尾。这句话意味着他对老师的期望和渴望,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指导和认可,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才华和学问。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年轻人对学问的追求和努力,表达了他对学术进步的渴望和对老师的敬仰。通过运用象征手法和比喻,诗人将内心的坚持和追求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以鼓舞和启示。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chen-liang-chen-zhi-zi-zheng-gong-ken-xue-nen.html

相关文章

每日一诗

水调歌头(即席和李潼川_韵)
魏了翁
清燕卧霜角,月魄几回哉。一声云雁清叫,推枕赋归来。流水落花去路,画象棠阴陈迹,霄观傍楼台。别忆入梅艳,愁色上田莱。记来时,惊列缺,走吴回。人间都失匕箸,老婢亦惊猜。匹马晓风鞭袖,孤堞暮烟烽柝,挥却挂蛇杯。不负此邦去,笑只也应开。
诗词赏析 >

每日成语

何罪之有
即有何罪”,有什么罪呢?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清白无辜,没有过错。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