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边城傍,出身事弓马。
少年有胆气,独猎阴山下。
偶与匈奴逢,曾擒射雕者。
名悬壮士籍,请君少相假。
作者介绍
李益,字君虞,姑臧人。大历四年登进士第,授郑县尉,久不调。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尝与济诗,有怨望语。宪宗时,召为祕书少监、集贤殿学士,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衆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俄復用为祕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益长于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辞。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画为屏障。集一卷,今编诗二卷。
作品评述
《城傍少年(一作汉宫少年行)》是唐代李益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人描写了一个生长在边境城市的少年,出身于将军世家,从小就接触弓马,有着勇敢的心志。在阴山下独自狩猎时,偶然遭遇匈奴人,但他曾经俘虏射雕的勇士。因为这个壮举,他的名字被列入了壮士籍。诗人请求诗中的壮士少相借助,以便能够一同建功立业。
译文:
生长在城边傍,出身使弓马。
少年有勇气,独自在阴山下狩猎。
偶然与匈奴相遇,曾俘虏射雕的勇士。
名字被列入壮士录,请求你少壮相助。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敢于向匈奴挑战的少年的赞赏和敬佩。少年在边境成长,善于驾驭弓箭,有着勇气和决心。与匈奴勇士相遇,并成功俘虏射雕的勇士,使得他的名字被记录在壮士录中。诗人认为这个少年有着很高的潜力和成就,因此请求他给予自己一点帮助。整首诗颂扬了少年的勇气和胆识,显示了唐代时期将壮勇视为美德的价值观念。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cheng-bang-shao-nian-yi-zuo-han-gong-shao-ni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