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洞庭陈秀才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21 05:10:21诗人:齐己 |  朝代: 唐代 |  18

何必要识面,见诗惊苦心。
此门从自古,难学至如今。
青草湖云阔,黄陵庙木深。
精搜当好景,得即动知音。

作者介绍

齐己,名得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潙山同庆寺,復栖衡岳东林。后欲入蜀,经江陵,高从诲留为僧正,居之龙兴寺,自号衡岳沙门。《白莲集》十卷,外编一卷,今编诗十卷。 齐己,名得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潙山同庆寺,復栖衡岳东林。后欲入蜀,经江陵,高从诲留为僧正,居之龙兴寺,自号衡岳沙门。白莲集十卷,外编一卷,今编诗十卷。

作品评述

译文:
为回应洞庭湖畔的陈秀才
何必要认识面容,看了诗才才知心思艰辛。
这门学问从古至今都不容易,一直难以掌握。
洞庭湖的青草茂盛,广袤无垠,黄陵庙的木林郁郁葱葱。
若要发掘这美景,需要得到合适的灵感,才能与知音有所共鸣。

诗意:
这首诗是作为回应洞庭湖边陈秀才所写的,诗人对首发现诗的难度表示理解。认为写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面孔所能体现的,而是需要投入心思和精力。诗人在描绘湖边的自然景色时使用了青草湖和黄陵庙来说明这里的美景,作者在此基础上表示只有找到适合的方法和灵感,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并和有心人互相交流和学习。

赏析:
这首诗通过回应陈秀才并表达对诗的理解和思考,展示了诗人对诗的认识和态度。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湖边的自然景色,通过对景的描写,寄托着自己对于诗的抒发和表达。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诗的态度,认为诗不仅仅是一个人外貌的展示,更需要内心的真诚和情感的投入。这首诗深入浅出地表达了诗人对于诗的独特认知,并寄托了对于诗创作的期待和理解。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chou-dong-ting-chen-xiu-cai.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