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虽鲁,纤悉不遗。
吾道一贯,以鲁得之。
易箦得正,手足斯启。
仁为己任,死而后已。
作者介绍
王柏(一一九七~一二七四),字会之,少慕诸葛亮爲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爲“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金华(今属浙江)人。从何基学,以教授爲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度宗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謚文宪。柏着述繁富,有《诗疑》、《书疑》等,大多已佚。其诗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爲《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由义乌县正刘同于正统八年(一四四三)刊行。事见《续金华丛书》本卷末附《王文宪公圹志》,《宋史》卷四三八有传。 王柏诗,以《续金华丛书》本《鲁斋王文宪公文集》(其中诗四卷)爲底本,校以明正统刻本(简称正统本),及影印《四库全书》本《鲁斋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畴依》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王柏。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曾子虽然是鲁国的人,却对细微的事情也不放过。
我的道路一贯如此,从鲁国得到启发。
易经的箴言能够指引我,使我明白应该如何行动。
仁义是我自己的责任,即使死后也要坚守。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自身人生道路的坚守和对仁义之道的追求。曾子是古代中国的一位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以鲁国的儒家学派闻名。作者表达了自己对曾子的敬仰,并表示自己在道德伦理方面的信念坚定。他相信通过学习和实践仁义之道,能够在生命中达到一种高尚的境界。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信念。诗中提到了曾子和易经两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借鉴。诗人通过自己的道路与曾子相呼应,展现了对曾子思想的传承和发扬。他承担起仁义的责任,并强调了这一价值观的重要性,即使面临死亡的威胁,也要坚守自己的信念。整首诗词流畅自然,用词简洁明快,表达了作者对道德伦理的坚守和对高尚境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