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来游大涤宫,缘崖一一访仙踪。
回环九锁银为阙,峭拔千山玉作峰。
冰柱高垂泉带石,珠幢整立桧兼松。
清寒入骨非入境,知在云霄第几重。
作者介绍
倪思(一一七四~一二二○),字正甫,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进士。淳熙四年(一一七七)爲瑞州判官(明正德《瑞州府志》卷七),五年,中博学宏词科。累迁将作少监(《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光宗绍熙间,升中书舍人,寻兼侍讲。宁宗即位,出知绍兴府,召除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继爲言官劾罢,出知太平州、泉州、建宁府。召还,试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忤韩侂胄,予祠。开禧三年(一二○七),復召除权兵部尚书兼侍读,又因论史弥远专权,出知镇江府,移福州。嘉定十三年卒,年七十四。有《齐斋甲乙稿》、《兼山集》等,已佚。事见《鹤山集》卷八五《倪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七八有传。今录诗十三首。
作品评述
《初入洞霄》是宋代倪思创作的一首诗词。该诗描绘了诗人初次踏足洞霄仙境的景象,展现了仙境的壮丽和清幽。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踏雪来游大涤宫,
缘崖一一访仙踪。
回环九锁银为阙,
峭拔千山玉作峰。
冰柱高垂泉带石,
珠幢整立桧兼松。
清寒入骨非入境,
知在云霄第几重。
诗意:
诗人以“初入洞霄”为题,表达了他踏雪登上大涤宫的心境。他沿崖而行,追随着仙踪,进入了如仙境般壮丽的景色。他目睹了峭拔千山,高耸入云的玉峰,以及冰柱挂垂的泉水,整齐耸立的珠幢,桧树和松树交织成的景象。诗词通过描绘这些景观,表达了仙境之美的清幽和雄奇。最后两句“清寒入骨非入境,知在云霄第几重。”意味着仙境的美不仅限于景色之美,更在于那清寒的气息,超越了世俗世界的尘嚣。
赏析:
《初入洞霄》通过对仙境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其壮丽和清幽,给读者带来视觉和情感上的愉悦。诗人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如“踏雪”、“缘崖”、“冰柱高垂泉带石”,增强了诗词的形象感。通过使用“九锁”、“银”、“峭拔”、“千山”、“玉作峰”等形象的修饰词语,加深了仙境的神秘感和壮丽感。最后两句则更加强调了仙境之美的深度和独特性。整体来说,这首诗词以其形象生动、意境清幽的描写,打动了读者的心灵,使其享受到了诗意和美感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