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鬼不害道,含沙非杀身。
大和一巨毒,西方无人伦。
三圣不复作,谁亨万世屯。
作者介绍
陈普(一二四四~一三一五),字尚德,号惧斋,福州宁德(今属福建)人。从会稽韩翼甫。宋亡,元三次辟爲本省教授,不起。隠居授徒,四方及门者岁数百人,学者称石堂先生。元成宗大德元年(一二九七),应刘纯父聘,主云庄书院,熊禾留讲鳌峰。延祐二年卒,年七十二。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石堂先生传》。 陈普诗,以明嘉靖十六年宁德知县程世鹏刻《石堂先生遗集》爲底本,酌校《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五五《石堂集》(简称四库本)。底本明显错字,径改。
作品评述
《次答熊去非七夕遇雨见候》是宋代诗人陈普创作的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次答熊去非七夕遇雨见候,
望长空,千里云烟正浩浩。
五鬼不害道,含沙非杀身。
大和一巨毒,西方无人伦。
三圣不复作,谁亨万世屯。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陈普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社会道德的呼吁。诗中通过描绘熊熊的大火、远处的云烟以及对五鬼、含沙、大和等暗喻的运用,传达了一种对于邪恶势力的忧虑和对道德价值的崩溃的担忧。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运用象征手法,描绘了一幅社会动荡、伦理沦丧的画面。"五鬼不害道"暗指邪恶势力在社会中肆虐,不顾道德和正义;"含沙非杀身"意味着诡计和欺骗,并非直接的伤害;"大和一巨毒"指的是邪恶势力的威胁,以及那些缺乏人伦道义的行为;"西方无人伦"则表达了对社会伦理价值观的破碎和失落。
最后两句"三圣不复作,谁亨万世屯"则呼应了前文中的忧虑,表达了对于失去道德准则的社会将无法长久繁荣的担忧之情。
陈普通过这首诗词,以隐晦的方式抨击了当时社会的败坏和伦理道德的失落,呼吁人们重新反思并恢复社会的正道和道德价值观。这首诗词在表达诗人的思想和社会关怀的同时,也展示了陈普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意蕴深厚的写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