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姥山石崖上竹鞭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20 00:38:46诗人:梅尧臣 |  朝代: 宋代 |  13

江水浸石壁,峭直无鸟踪。
穴垂青竹根,瘦蛇愁作龙。
霹雳雨脚入,湿点莓苔封。
世人不得用,八马今乖慵。

作者介绍

本卷作于皇祐五年(一○五三),是年秋作者丧母,解监永济仓官,扶榇归宣城守制。《宛陵文集》自《和吴沖卿元会》始,原编卷一七;自《依韵和原甫省中松石画壁》始,原编卷一八;自《韩子华遗冰》始,原编卷三九;自《宁陵阻风雨寄都下亲旧》始,原编卷四○。

作品评述

《慈姥山石崖上竹鞭》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江水浸石壁,
峭直无鸟踪。
穴垂青竹根,
瘦蛇愁作龙。
霹雳雨脚入,
湿点莓苔封。
世人不得用,
八马今乖慵。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慈姥山石崖上的竹鞭景象。江水冲击着峭直的石壁,没有鸟儿的踪迹。竹鞭从岩石的裂缝中垂下,看起来像是瘦弱的蛇愁苦地蜿蜒而下,仿佛变成了一条龙。雷雨的脚步声随之而来,湿润的莓苔似乎封印了这个场景。诗人认为这样的景象世人无法欣赏,就像八匹马失去了往日的精神和活力一样。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慈姥山石崖上竹鞭景象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界的奇妙和生命的力量。江水冲击着石壁,形成了陡峭的景观,而竹鞭则在其中生长,给人以柔美的感觉。瘦弱的竹鞭被比喻为愁苦的蛇,显示出其中的生命力量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而雷雨的到来,更是给整个景象增添了动感和神秘感。

诗人通过描绘这一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生命力量的敬畏之情。他认为这样的景象是独特的,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诗人也暗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联系和依存关系。诗中的八马象征着活力和精神,而当它们乖慵不前时,似乎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漠视和忽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通过描述自然景观和运用比喻手法,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它唤起了读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考。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ci-lao-shan-shi-ya-shang-zhu-bian.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