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友人赠乌纱帽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24 13:54:27诗人:李白 |  朝代: 唐代 |  25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
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

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或曰山东人,或曰蜀人。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初隐岷山,益州长史苏颋见而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可比相如。”天宝初,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明皇,召见金銮殿,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酒徒饮于巿。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鞾。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輙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乃浪迹江湖,终日沈饮。永王璘都督江陵,辟为僚佐。璘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会赦得还。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往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劒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云。集三十卷,今编诗二十五卷。

作品评述

《答友人赠乌纱帽》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的中文译文是: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
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

这首诗词的诗意和赏析如下:

诗的开篇,描绘了作者李白收到一顶乌纱帽,与白色接蓬(指白色的头巾)相比,乌纱帽更胜一筹。乌纱帽是一种黑色的帽子,可能是一种象征权威或高贵的物品。作者用这个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骄傲和自豪。

接下来的两句诗中,作者提到自己是一个山人,不照镜子。这里的山人指的是隐居在山中的人,远离尘嚣,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不照镜子则暗示作者不在乎外界的评价和世俗的虚荣。稚子道相宜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天真纯洁的态度,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对友人所赠乌纱帽的喜爱和认可。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李白洒脱豪放的个性和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诗中的乌纱帽象征着权威与高贵,而作者作为山人,却不在乎外界的眼光,保持自己的纯真和自由。这首诗词通过对比,展示了作者李白的独立个性和追求真实自我的心境,表达了对友人赠礼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呼应了李白常常以豪放的诗风和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而闻名于世。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da-you-ren-zeng-wu-sha-mao1j2.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