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二首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6 03:18:05诗人:赵嘏 |  朝代: 唐代 |  23

一烛从风到奈何,二年衾枕逐流波。
虽知不得公然泪,时泣阑干恨更多。
明月萧萧海上风,君归泉路我飘蓬。
门前虽有如花貌,争奈如花心不同。

作者介绍

赵嘏,字承祐,山阳人。会昌二年,登进士弟。大中间,仕至渭南尉卒,嘏为诗赡美,多兴味,杜牧尝爱其“长笛一声人倚楼”之句,吟叹不已,人因目为赵倚楼。有《渭南集》三卷,编年诗二卷,今合编为二卷。 赵嘏字承祐,山阳人。武宗会昌中登郑言榜进士第。补诗一首。

作品评述

悼亡二首

一烛从风到奈何,
二年衾枕逐流波。
虽知不得公然泪,
时泣阑干恨更多。

明月萧萧海上风,
君归泉路我飘蓬。
门前虽有如花貌,
争奈如花心不同。

中文译文:
第一首:
一烛随风到奈何,
两年里被流波追逐的衾枕。
虽然明白不能公然流泪,
时常在半夜悲伤得更多。

第二首:
月光明亮,海风萧萧,
你回到泉水旁,而我漂泊无依。
门前虽然美如花,
可惜花的心却不一样。

诗意:
《悼亡二首》是唐代诗人赵嘏写给亡友的悼文。诗中表达了作者因亲友离世的悲痛之情,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不同命运的反思。诗中通过烛与风、衾枕与流波等意象的使用,将作者内心的痛苦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赏析:
该诗通过对自身悲伤情绪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逝者的思念之情,并对自己流离失所的遭遇产生了质疑。诗人通过燃烛与风,枕头与流波的比喻,表达了他身处逆境的无力及对往事的眷恋之情。第二首则以明月、海风和门前的花为意象,表达了作者与亡友的分离,并对逝去的时光和自己的命运感到无奈与沮丧。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形象生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将作者内心的痛苦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以个人悲伤为出发点,展现了对逝者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自己现状的无奈与迷茫,展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离别的痛苦。整首诗给人以深深的哀思和思考。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dao-wang-er-shou9ua.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