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余本固陋,湛身入花渚。
未制芙蓉裳,已习离骚语。
绰约虽多姿,涕零何如雨。
季夏遭繁霜,天寒不可御。
作者介绍
郑樵(一一○四~一一六二),字渔仲,号溪西遗民,莆田(今属福建)人。居夹漈山,学者称夹漈先生。高宗绍兴间多次献书,二十八年(一一五八),授右迪功郎、礼兵二部架阁(《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七九)。寻改监潭州南岳庙。给札归钞所着《通志》。三十一年,《通志》成,授枢密院编修,兼摄检详诸房文字(同上书卷一九三)。次年病卒,年五十九(宋周必大《辛巳亲征录》)。着述繁富,所着《通志》与唐杜佑《通典》、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并称三通,在史学界有极大影响,此外尚有《尔雅注》、《夹漈遗稿》等。《宋史》卷四三六有传。 郑樵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夹漈遗稿》爲底本。校以清初钞本(简称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清道光刊《函海》本(简称函海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涤愫》是宋代文学家郑樵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嗟余本固陋,湛身入花渚。
未制芙蓉裳,已习离骚语。
绰约虽多姿,涕零何如雨。
季夏遭繁霜,天寒不可御。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郑樵对自己才情的怀疑和对逆境的痛苦感叹。他自称愚陋不堪,却渴望能融入美丽的花渚之中。他感叹自己尚未达到芙蓉裳的绝世容颜,但已经熟悉了离骚的辞章。诗中描绘了他优美多姿的形象,却流下了如雨的泪水。他在盛夏竟然遭遇了寒霜的侵袭,感叹自己无法抵挡命运的威力。
赏析:
《涤愫》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首句“嗟余本固陋,湛身入花渚”,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情的怀疑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他自称“余”(指自己)愚陋不堪,却渴望能融入花渚的美景之中。这种自谦和向往的心态,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艺术的追求。
接下来的两句“未制芙蓉裳,已习离骚语”,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美貌的不满和对文学才华的自信。他说自己尚未打造出像芙蓉花那样美丽的裳衣,但却已经熟悉了《离骚》这首伟大的诗篇。这里的离骚是屈原的作品,诗人通过引用离骚来表达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自己才华的自信。
接下来的两句“绰约虽多姿,涕零何如雨”,通过诗人形容自己绰约多姿的形象,却流下了如雨的泪水,表达了他内心的痛苦和孤独。这种对美的追求和对自身情感的矛盾,使诗中的情感更加丰富和真实。
最后两句“季夏遭繁霜,天寒不可御”,通过季夏遭遇繁霜和无法抵御天寒的形象,表达了诗人面对逆境时的无助和无奈。这种对命运的感慨,使整首诗增加了一种深沉和悲凉的氛围。
总体而言,《涤愫》是一首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诗词,通过对自我怀疑、对美的追求、对命运的感慨等多重情感的描绘,展示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对艺术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