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徐好,桥下渌波平。
画柱千年尝有鹤,垂杨三月未闻莺。
行乐过清明。
南北岸,花市管弦声。
邀客上楼双榼酒,舣舟清夜两街灯。
直上月亭亭。
作者介绍
北宋僧人、词人。字师利。安州(今湖北安陆)人。本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曾应进士科考试。生卒年不详。年轻时游荡不羁,几乎被妻子毒死,弃家为僧,先后寓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因时常食蜜以解毒,人称蜜殊;或又用其俗名称他为僧挥。他与苏轼往来甚厚。徽宗崇宁年间自缢而死。
仲殊的作品风格
苏轼称仲殊“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稗海》本《志林》卷11)。其诗散见诸家笔记,如《京口怀古》、《润州》等诗,雄放而有情致,颇具唐人佳境。仲殊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词作方面。有些描写春情、别恨一类的作品。如〔诉衷情〕“涌金门外小瀛洲”、〔蝶恋花〕“开到杏花寒食近”等,被誉为“篇篇奇丽,字字清婉”(《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更多的词带有苏轼超迈横绝的作风,这在他登临怀古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如〔金蕉叶〕“六朝遗恨连江表,都分付,倚楼吟啸”,〔定风波〕“山色入江流不尽,古今一梦莫思量”,都于壮丽空阔的景物描绘中寄寓历史的感慨,表现出超旷的胸襟。此外,如〔南柯子〕写“六和塔”,〔柳梢青〕写“天涯”、“行人”,也都显得清新洒脱。所以苏轼说他“胸中无一毫发事”(《志林》卷11),“通脱无所着”(《东坡后集》卷一《破琴诗引》)。至于仲殊的一些吟咏花草的词,却既无寄托,又乏风韵。仲殊的文学成就
苏轼称仲殊“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稗海》本《志林》卷11)。其诗散见诸家笔记,如《京口怀古》、《润州》等诗,雄放而有情致,颇具唐人佳境。仲殊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词作方面。有些描写春情、别恨一类的作品。如〔诉衷情〕“涌金门外小瀛洲”、〔蝶恋花〕“开到杏花寒食近”等,被誉为“篇篇奇丽,字字清婉”(《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更多的词带有苏轼超迈横绝的作风,这在他登临怀古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如〔金蕉叶〕“六朝遗恨连江表,都分付,倚楼吟啸”,〔定风波〕“山色入江流不尽,古今一梦莫思量”,都于壮丽空阔的景物描绘中寄寓历史的感慨,表现出超旷的胸襟。此外,如〔南柯子〕写“六和塔",〔柳梢青〕写"天涯"、“行人”,也都显得清新洒脱。所以苏轼说他“胸中无一毫发事”(《志林》卷11),“通脱无所着”(《东坡后集》卷一《破琴诗引》)。至于仲殊的一些吟咏花草的词,却既无寄托,又乏风韵。
仲殊有词1卷,名《宝月集》,早已失传。近人赵万里辑《宝月集》1卷共46首,断句七,《全宋词》据以收录时,有所增补。《全宋词补辑》又新补22首。
作品评述
《定风波(三·渌水桥)》是宋代仲殊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渌水桥下南徐好,
桥下的渌水平静安详,
画柱千年尝有鹤,
桥上的画柱历经千年,曾有仙鹤停驻其中。
垂杨三月未闻莺。
垂柳在三月时还未听到黄莺的鸣叫声。
行乐过清明。
人们欢乐地度过了清明节。
南北岸,花市管弦声。
南岸和北岸,花市上传来管弦乐的声音。
邀客上楼双榼酒,
邀请客人上楼,设宴款待。
舣舟清夜两街灯。
清澈的夜晚坐船,两侧街道上的灯光闪耀。
直上月亭亭。
直接抵达月亮高悬之处。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美丽的场景,诗人通过渌水桥下的渌水、千年的画柱、垂柳和花市的繁华,展现了南徐地区的景色和生活气息。诗人还描写了人们欢乐的清明节,邀请客人上楼享用美酒,夜晚乘船行赏,直到登上高悬的月亮亭子。整首诗以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反映人们的欢乐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自然和人文景观,通过对渌水、画柱、垂柳和花市等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南徐地区的美丽景色和繁华生活。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南徐地区宁静的自然景色和热闹的人文氛围形成鲜明的对照。清明节的欢乐和邀请客人上楼的场景,进一步增加了诗词的生动性和喜庆气氛。最后,诗人以直上月亭亭的形象来结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词以简练而流畅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南徐地区的美丽景色和繁华生活,同时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欢乐的场景,同时也引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思考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