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浯溪碑一首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6 04:34:43诗人:王阮 |  朝代: 宋代 |  13

鲁恶吴同姓,唐嫌肃抚军。
仲尼讳不语,元结谤於文。
子固当承佼,臣其可讪君。
空令忠义士,叹息异吾闻。

作者介绍

王阮(?~一二○八),字南卿,德安(今属江西)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都昌主簿,移永州教授。淳熙六年(一一七九),知新昌县(本集《和渊明归去来辞》序)。光宗绍熙中知濠州,改知抚州。宁宗庆元初韩侂胄当政,闻其名,特命入奏,遣客诱以美官,王对毕即出关,侂胄怒,批旨予奉祠,于是归隠庐山。嘉定元年卒。有《义丰文集》一卷。《宋史》卷三九五、明嘉靖《九江府志》卷一三有传。 王阮诗,以宋淳祐三年王旦刻《义丰文集》(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酌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又辑得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读浯溪碑一首》是宋代诗人王阮创作的诗词作品。该诗以史实为背景,描述了作者在浯溪碑前的感慨和思考。

诗词中文译文:
鲁国和吴国同姓,唐朝忌嫌肃抚军。
孔子因此避讳不言语,元结因此被诬陷于文章。
孔子的弟子应当承继他的优秀品德,臣子们应当对君主表示蔑视。
可惜忠义之士空留,我为此而叹息,感慨非常。

诗意和赏析:
《读浯溪碑一首》以历史典故为题材,反映了作者对时代风气的忧虑和对道德沦丧的痛惜之情。诗中首先提到了鲁国和吴国同姓,唐朝对肃抚军的嫌恶,这里借用历史典故来隐喻时代的乱象和政治腐败。

接下来,诗人提及孔子避讳不言语,元结被诬陷于文章。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们应该继承他的优秀品德和思想,但是时代的风气使得孔子的思想受到压制,元结也因文章被诬陷而受到冤屈。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忠义之士的叹息和感慨。在乱世中,忠诚和正直的人往往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诗人感叹这一现象,表达了对时代风气的担忧和对道德价值的思考。

整首诗情感深沉,寄托了作者对于时代的忧虑和对道德沦丧的反思。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和对时代现象的揭示,诗人表达了对忠诚和正直价值的思考和肯定,同时也对时代风气的堕落表示不满,展现了作者对于正义和美好的追求。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du-wu-xi-bei-yi-shou.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