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寻万仞峰,灵宝号何从。
盛立同吾道,贪程阻圣踪。
岭奇应有药,壁峭尽无松。
那得休于是,蹉跎亦卧龙。
作者介绍
薛能,字太拙,汾州人。登会昌六年进士第。大中末,书判中选,补盩厔尉,李福镇滑,表署观察判官,歷御史、都官刑部员外郎。福徙西蜀,奏以自副。咸通中,摄嘉州刺史,迁主客、度支、刑部郎中,权知京兆尹事,授工部尚书,节度徐州,徙忠武。广明元年,徐军戍溵水,经许,能以旧军,馆之城中,军惧见袭。大将周岌乘衆疑逐能,自称留后,因屠其家。能僻于诗,日赋一章,有集十卷,今编诗四卷。 薛能,字太拙,汾州人。登会昌六年进士第。大中末,书判中选,补盩厔尉,李福镇滑,表署观察判官,歷御史、都官刑部员外郎。福徙西蜀,奏以自副。咸通中,摄嘉州刺史,迁主客、度支、刑部郎中,权知京兆尹事,授工部尚书,节度徐州,徙忠武。广明元年,徐军戍溵水,经许。能以旧军,馆之城中,军惧见袭。大将周岌乘衆疑逐能,自称留后,因屠其家。能僻于诗,日赋一章,有集十卷,今编诗四卷。
作品评述
《分山岭望灵宝峰》是唐代诗人薛能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述了作者站在分山岭上,遥望灵宝峰的景象,以及对行圣人之路的思考和感悟。
诗中开篇就描绘了峰势的险峻,用“千寻万仞峰”形容山峰高耸入云。接着,诗人提到“灵宝号何从”,表明灵宝峰的名号从何而来。这里可以理解为对灵宝峰的来历与价值的疑问。
第三、四句表达了诗人对峰势的赞叹和与峰势相应的道德追求。诗人认为灵宝峰的峰势雄伟壮丽,与自己所追求的道义之路相契合,在诗人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然而,一切可能阻碍行圣人之路的贪欲和浮躁,都会成为行圣人之路的隐患。
接下来的两句“岭奇应有药,壁峭尽无松”,使用山峰的形象隐喻了行圣人之路的特殊性。诗人认为行圣人之路犹如寻找神奇药物一般,岭势奇特,应该会有所发现;而壁峭陡峭的山峰上没有松树,可以理解为行圣人之路上没有容得下偏差的余地。
最后两句写出诗人的思考与彷徨,“那得休于是,蹉跎亦卧龙”。诗人希望能够在灵宝峰的高处得到答案,解决自己对行圣人之路的困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诗人感叹自己的不得志,表达了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和对努力的失望。
这首诗通过描绘灵宝峰的壮丽景象和对行圣人之路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追求卓越的渴望以及对困境和无奈的感叹。诗意深邃,情感真挚,展示了唐代诗人追求卓越和探索道义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