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莲字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6 00:54:22诗人:赵冬曦 |  朝代: 唐代 |  12

浅术方观海,深恩忽见天。
学开丹殿籍,名与石渠贤。
良辅膺休命,微生谬采甄。
春馀仍哢鸟,夏近未舒莲。
笺札来宸禁,衣冠集诏筵。
史臣知醉德,欲记升中年。

作者介绍

赵冬曦,(677-750)[唐]定州鼓城(今河北晋县)人。进士。开元初,累迁中书舍人内供奉,国子祭酒。工正书,景云二年(七一一)褚庆文所撰唐胜业寺双弥勒像碑,为其所书。《唐书本传、金石录》。

赵冬曦的生平

  赵冬曦,(677-750)唐定州鼓城(今河北晋县)人。进士及第,历官左拾遗、监察御史、入集贤院修撰、考功员外郎、直学士、中书舍人内供奉,以国子祭酒卒。从儒家的“礼”和“仁”思想出发,提倡“德主刑辅”。他认为,古律条目千条,隋时奸臣弄法,著律时提出“律无正条,出罪举重以明轻,入罪举轻以明重。”的断狱原则。一辞出而废条目数百。自此轻重依其爱憎,被罚者不知其所以然。法律易知,则下不敢犯;文义深,“则吏乘便而朋附盛”。律、令、格、式,应该刊定科条,直书其事。犯罪者虽贵也按律以断。律明确则人相信,法律统一则人主尊。他还强调选拔官是治政之本。古时择选牧宰,皆出于台郎御史,以为荣升。亲民之官,人命所录,故贵其位,而重其人。今则不然,京官不称职,派为外任;大邑负累,降为小邑;近官不胜任,迁为远官。此处不行,派往彼处何以能治。这是重近民而贱远民。冬曦久任学士、国子祭酒,推动了唐代儒学的发展。

作品评述

中文译文:
浅学只能观察海洋,深深的恩情却能感受到天空的恩宠。通过学习,我得到了丹殿的光荣称号,名字与石渠犹其贤者相连。作为国家重要的辅佐人员,我感到压力繁重,但也同时感到荣幸。春天快要过去了,但鸟儿仍然在歌唱,夏天还没有完全到来,莲花还未开放。我收到了来自皇宫的信函,穿着华丽的衣冠参加了宴会。作为官员,我明白应该珍惜这种美德,并希望能够记下这段升官的岁月。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官场生涯中的一段旅程,展示了他在政治事务中的坚持和成就。通过浅浅的学问,他可以看清楚海洋的浩渺,而真正的恩宠则来自于天空,是深深的恩情。他通过学习获得了丹殿的荣耀称号,与古代贤者石渠并列。虽然作为高官,他肩负重任,但也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诗人通过描绘春天仍有鸟儿歌唱、夏天尚未开放莲花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政治事业的热情和对德行的重视。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唐代文人士大夫们对政治生涯的思考和感悟。作者通过对自己官场旅程的描绘,展示了自己的学问和才干,同时表达了对政治事业的热情和对德行的重视。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时光的流转和转瞬即逝,他希望能够抓住这段宝贵的时光,记录下自己升官的岁月。整首诗行云流水,以简洁的词语描绘了作者的心境和对未来的期待,展示了他对政治事业的执着和对美德的追求。这首诗既是一部政治成就的记录,又是一种对官场生涯的思考和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feng-he-sheng-zhi-song-zhang-shuo-shang-ji-xiwq8.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