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辅延清问,元和致治平。
從人成庶务,求瘼济群氓。
务远能无怠,求材可倚成。
乃知虞舜德,恭己固难名。
作者介绍
夏竦(九八五~一○五一),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初以父荫爲润州丹阳县主簿,后举贤良方正,通判台州。召直集贤院,编修国史,迁右正言。仁宗初迁知制诰,爲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明道二年(一○三三)罢知襄州。歷知黄、邓、寿、安、洪、颍、青等州及永兴军。庆历七年(一○四七)爲宰相,旋改枢密吏,封英国公。罢知河南府,徙武宁军节度使,进郑国公。皇祐三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二),年六十七。謚文庄(《东都事略》卷五四)。《宋史》卷二八三有传。 夏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庄集》爲底本,参校清张杰过录、孔继涵跋本(简称孔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干隆翰林院抄本(简称院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及《史记》、《三国志》、《天臺续集》等书。另从《天台续集》、《宋诗略》等书辑得集外诗六首,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奉和御製读唐书》是宋代夏竦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对治理国家的智慧和勤勉的赞美,以及对古代贤明君主舜的敬仰。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哲辅延清问,元和致治平。
从人成庶务,求瘼济群民。
务远能无怠,求才可依仗成。
乃知虞舜德,恭己固难名。
诗词的诗意是在赞美一位明智的辅佐者,他延续了清明的治理,实现了治平。他以人民的利益为己任,努力解决民众的困难。他努力远离懈怠,寻求有才能的人来支持他的事业。通过这样的努力,他意识到了舜帝的德行,明白恭敬自己并坚守自身的困难之处。
这首诗词的赏析体现了夏竦对于明智、勤勉和贤明统治的赞美。他通过对治理者的描述,强调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对人民利益的关注。诗词中的舜帝也被用来作为理想君主的象征,以突出夏竦对于高尚品德和领导才能的崇敬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对治理者和贤明君主的赞美,强调了智慧、勤勉和品德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同时,它也反映了夏竦对于历史的敬畏和对古代智慧的追崇,传递出一种崇高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