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身是口挂虚空,不管东西南北风。
一等与渠谈般若,滴丁东了滴丁东。
作者介绍
释如净,字长翁(《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俗姓俞,明州苇江(今浙江宁波)人。初自芙蓉山至明州雪窦山谒智鑑禅师,相侍十五年。宁宗嘉定三年(一二一○)受请住建康府清凉寺。迁台州瑞巖寺、临安府净慈寺、庆元府瑞巖寺,再住净慈寺。晚受诏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爲青原下十六世,雪窦智鑑禅师法嗣。约卒于理宗宝庆间,行脚四十余年,卒年六十六(《语录·辞世颂》)。有《天童如净禅师语录》二卷、《天童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续语录》及所附《观音导利兴圣宝林寺入宋传法沙门道元记》。 如净诗,以辑自《语录》、《续语录》者依原卷次编爲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风铃》是宋代释如净所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风铃为象征,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禅宗的领悟和对内心境界的描绘。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通身是口挂虚空,
不管东西南北风。
一等与渠谈般若,
滴丁东了滴丁东。
诗意:
这首诗以风铃为主题,通过形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内心境界和对禅宗的领悟。风铃被描述为挂在虚空中的一口,不受任何方向的风吹动。诗人将自己比作风铃,意味着他已超越了尘世的束缚,内心平静如止水,不受外在环境的干扰。他的心灵与佛法的智慧相通,与般若(佛教中的智慧)对话,滴答作响,寓意着心境的宁静与清净。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禅意。诗人将自己比作风铃,可以被理解为他已经摆脱了尘世的纷扰,达到了一种内心的宁静状态。他的心灵自由地挂在虚空中,不受东西南北风的影响,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俗、自由独立的境界。诗中的“一等与渠谈般若”意味着诗人的心与般若智慧相通,他在超越尘世的境界中寻求心灵的解脱和平静。最后两句“滴丁东了滴丁东”通过声音的反复营造了一种平和而宁静的氛围,使整首诗更具韵律感和禅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传达了诗人对禅宗境界的领悟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它展示了禅宗诗歌的独特风格和禅修的境界,引发人们对内心世界的思考和对超越尘世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