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18 05:44:37诗人:陈与义 |  朝代: 宋代 |  26

风雨破秋夕,梧叶窗前惊。
不愁黄落近,满意作秋声。
客子无定力,梦中波撼城。
觉来俱不见,微月照残更。

作者介绍

陈与义(一○九○~一一三八),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一一一三)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宣和四年(一一二二)擢太学博士、着作佐郎(《容斋四笔》卷一四)。谪监陈留酒税。南渡后,避乱襄汉湖湘。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召爲兵部员外郎。绍兴元年(一一三一)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改礼部。四年,出知湖州。五年,召爲给事中(宋《嘉泰吴兴志》卷一四)。以病告,提举江州太平观。復爲中书舍人。六年,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爲参知政事。八年,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因病,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卒,年四十九(《紫微集》卷三五《陈公资政墓志铭》)。有《简斋集》三十卷、《无住词》一卷传世。《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陈与义诗,以元刻《增广笺注简斋诗集》(此本爲瞿氏铁琴铜剑楼旧藏,《四部丛刊》据以影印,旧说宋刻,藏北京图书馆)及元抄《简斋外集》爲底本。校以日本翻刻明嘉靖朝鲜本《须溪先生评点简斋诗集》(简称须溪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简斋集》(简称四库本)等。编爲三十一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诗词:《风雨》
朝代:宋代
作者:陈与义

风雨破秋夕,
梧叶窗前惊。
不愁黄落近,
满意作秋声。

客子无定力,
梦中波撼城。
觉来俱不见,
微月照残更。

中文译文:

风雨打破了秋夕的宁静,
梧桐树叶在窗前惊动。
我并不担心黄叶的临近,
满足地将其作为秋天的声音。

作为旅客的我没有稳定的心力,
梦中的波浪撼动着城池。
醒来时一切都不再见,
微弱的月光照亮着残留的黑夜。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风雨》描绘了一个秋夜中的景象,通过对风雨、黄叶、梧桐树、梦境和微月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首先,诗人借助风雨的形容词,破坏了秋夕的宁静,突显了外部环境的动荡。梧桐树叶在风雨中惊动,象征着风雨的猛烈和突然性,给人以不安和惊讶之感。

其次,诗人表达了对黄叶接近的无所畏惧,将其视为秋天的声音,显示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接受和欣赏。黄叶是秋天的标志,诗人用“不愁”表达了对季节更替的平静态度。

接着,诗人以“客子”自称,暗示了自己是一个旅行者或流浪者,没有稳定的心力。他在梦中感受到波浪撼动城池的景象,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的内心起伏和动荡不安。通过这种对比,诗人暗示了自己内心的无常和游离状态。

最后,诗人在醒来后发现一切都不见了,只有微弱的月光照亮着残留的黑夜。这句描写展示了一种失落和孤独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对于现实的迷茫和不确定。

整首诗以描写秋夜中风雨和内心体验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经历的交织,表达了诗人对于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思考。诗人展示了对秋天的欣赏和接受,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内心的不安和迷茫。整首诗情感丰富,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feng-yu7n0.html

相关文章

每日一诗

湖景
施清臣
一曲新腔紫玉箫,护晴檐幙窣兰桡。柳迷远近花张锦,小泊危红第六桥。
诗词赏析 >

每日成语

导德齐礼
指用道德诱导,用礼教整顿,让百姓归服。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