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鬭蟠蟀有感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6 04:16:09诗人:顾逢 |  朝代: 宋代 |  15

徼虫亦可伤,何事苦争强。
百胜终归死,一秋空自忙。
吟残庭际月,冷怯草根霜。
不入儿童手,谁能较短长。

作者介绍

顾逢,字君际,号梅山,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尝举进士不第,学诗于周弼,与同时陈泷、汤仲友、高常擅名于理宗端平、淳祐间,有苏臺四妙之称。长于五言,弼称之爲顾五言,自署其居爲五言田家。有诗十卷,已佚。元初辟爲吴郡教谕,卒年七十四。事见明正德《姑苏志》卷五四、《元诗选》癸集甲。 顾逢诗,据《诗渊》等书所录,编爲一卷。按:明《诗渊》辑顾逢诗,似将逢与梅山顾先生视爲二人,诗中并有《顾逢诗集》之题,是否一人已不能明。

作品评述

《观鬭蟠蟀有感》是宋代诗人顾逢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徼虫亦可伤,
何事苦争强。
百胜终归死,
一秋空自忙。
吟残庭际月,
冷怯草根霜。
不入儿童手,
谁能较短长。

诗意:
这首诗词以观察斗蟋蟀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斗争和强弱之间的思考。作者提到即使是微小的昆虫也能伤害到彼此,为何要苦苦争强斗胜呢?百战之人终将死去,一场秋天来临时,它们的忙碌又有何意义呢?在寂静的庭院中吟唱,只剩下残月和草根上的霜,寒冷使它们退缩。斗蟋蟀的竞争从不牵涉到儿童的手中,因为在儿童的眼里,它们的斗争既不长久也不重要。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观察蟋蟀的斗争,反映了人生的真相和价值观。作者用微小的昆虫来象征人类的斗争,以此来反思人生的意义。诗中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欲望和功利心态的思考,以及对于追求名利和权势的疑问。作者认为百战之人终将死去,无论斗争多么激烈,最终都会归于平静。秋天的到来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再忙碌的事物也会被时间冲淡。在这个时刻,人们应该反思自己的追求和价值观,不要被功利和权力所蒙蔽。

诗中的吟唱、残月和草根上的霜,以及儿童的手,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表达了诗人的思考和观察。吟唱在寂静的庭院中回响,象征着对于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思索。残月和草根上的霜则是时间的象征,它们的冷寂和退缩代表着人们对于生命和斗争的疑虑和恐惧。儿童的手没有参与斗争,象征着纯真和无私,提醒人们应该回归最初的本性,追求真善美。通过这些意象的运用,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追求的思考和反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观察微小生物的斗争,呈现了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的思考。诗人通过对于斗争的质疑,以及对于时间和童真的象征性表达,提醒人们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理性和追求真善美的本性。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guan-dou-pan-shuai-you-gan.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