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物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6 07:53:49诗人:丘葵 |  朝代: 宋代 |  11

雪中梅带春来,火裹麦将秋至。
一动一静互根,阴阳未堂相离。

作者介绍

丘葵(一二四四~一三三三)(生年据本集《周礼补亡序》泰定甲子〔元年〕年八十一推定),字吉甫,自号钓矶,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早崇朱熹之学,亲炙吕大圭、洪天锡之门最久。宋亡,杜门不出,与谢翱、郑思肖有“闽中三君子”之称。元泰定间御史马祖常荐,徵聘不出。卒年九十。有《钓矶诗集》、《周礼补亡》等。清干隆《泉州府志》卷四一、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八七有传。 丘葵诗,以清抄《丘钓矶集》(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爲底本。校以清道光二十六年汲古书屋刻《钓矶诗集》(简称汲本,藏南京图书馆,诗较底本有缺有多)。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观物》是宋代丘葵的一首诗词。这首诗通过对雪中的梅花和火中的麦子的描写,表达了春天与秋天之间的联系和对阴阳关系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

雪中的梅花轻盈地带来了春天,
火中的麦子温暖地预示着秋天。
一动一静相互关联,共同生长,
阴阳之间并未完全分离。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雪中的梅花和火中的麦子的描述,将春天和秋天作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季节进行对比。梅花是春天的象征,它在寒冷的冬天中依然绽放,带来了春天的气息。麦子则预示着丰收的秋天,火裹着麦子象征着农民们收割成果的喜悦。

诗人通过描绘梅花和麦子的形象,表达了一种思考:尽管春天和秋天在季节上相隔很远,但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诗人将这种联系比作一动一静,即梅花的盛开和麦子的成熟,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最后两句“阴阳未堂相离”,则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阴阳关系的思考。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代表了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诗人认为,春天和秋天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对立的,但它们并未完全分离,而是互为补充、相互依存的。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自然界中春天和秋天的对比和联系,同时也寓意了阴阳哲学的思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引发读者对于季节变迁和阴阳关系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洞察。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guan-wuyd1.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