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淮山战骨高,行人持节过临洮。
匣中剑气徒干斗,袖里纶钩莫钓鳌。
世事从来两蜗角,男儿不遇一鸿毛。
功名槐国吾深省,痛饮何妨读楚骚。
作者介绍
杨冠卿(一一三八~?),字梦锡,江陵(今属湖北)人。尝举进士,官位不显,以诗文游各地幕府。与范成大、陆游等多有唱和。撰有《客亭类稿》、《草堂集》等。清四库馆臣据旧刊《客亭类稿》巾箱小字本,并补缀《永乐大典》所收诗文,釐爲《客亭类稿》十四卷,其中诗三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 杨冠卿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客亭类稿》爲底本。校以宋刊巾箱本(简称巾箱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津阁本(简称文津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归自淮右读楚辞有感》是宋代杨冠卿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功名未遂的遗憾和对楚辞的倾慕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忆昔淮山战骨高,
行人持节过临洮。
匣中剑气徒干斗,
袖里纶钩莫钓鳌。
世事从来两蜗角,
男儿不遇一鸿毛。
功名槐国吾深省,
痛饮何妨读楚骚。
诗词的诗意是表达作者对过去战乱岁月的回忆,描绘了当时淮山战场上英勇战斗的场景。行人经过临洮,持着节杖,可能代表着高官显贵的身份。然而,作者提到剑气和纶钩(一种捕鱼工具),暗示着这些功勋和荣誉都已经成为徒劳无功的虚幻。世间的事情往往只是微不足道的琐事,男儿的壮志难以得到实现。作者认识到功名在槐国(指大宋)的价值有限,因此他选择痛饮并阅读楚辞,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寄托。
这首诗词的赏析展现了杨冠卿对功名利禄的冷静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他通过对战争和功名的描绘,表达了对功成名就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在他看来,人生往往是充满挫折和无常的,追求功名并非唯一的价值追求。相反,阅读楚辞这一古代文化遗产,可以给予他一种内心的慰藉和自我寄托。这首诗词既有对历史战争的回忆,又有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体现了杨冠卿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