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寄钱稷臣二首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10 19:52:38诗人:王洋 |  朝代: 宋代 |  14

澹泊因缘亦破除,风情心绪尚贪书。
越山不作功名债,硬忍饥寒计不疏。

作者介绍

王洋(一○八七?~一一五四?),字元渤,原籍东牟(今山东蓬莱),侨居山阳(今江苏淮安)。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高宗绍兴元年(一一三一),召爲秘书省正字。歷校书郎,吏部员外郎,守起属舍人,坐事免(《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四四、五七、五八)。十年,由权发遣吉州改知邵武军(《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四八)。十七年,由知饶州任罢(《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五六)。寓信信,因居所有荷花水木之胜,自号王南池,闢室曰半僧寮(《洞泉日记》卷中)。二十三年,以直徽猷阁主管台州崇道观卒(《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六五)。一说十二月卒,年六十七。其子易祖收辑遗文爲《东牟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九卷),孝宗淳熙元年(一一七四)周必大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四卷。事见《周文忠公集》卷二○《王元渤右史文集序》、《南宋馆阁录》卷八。 王洋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东牟集》爲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引诗。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和寄钱稷臣二首》是宋代诗人王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澹泊因缘亦破除,
风情心绪尚贪书。
越山不作功名债,
硬忍饥寒计不疏。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王洋对于宁静淡泊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于才情的渴望。诗人认为,追求宁静生活的动机源自于对因缘的看透,而内心的情感与思绪则渴望着丰富的知识和书籍的滋养。王洋主张不为功名所累,不负债于世俗的名利之欲,他选择隐居于越山之间,不去追逐功名,而是坚忍忍受饥寒之苦,将心思专注于学问和文化的追求,并不懈地修炼自己。

赏析:
这首诗词展现了王洋独特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他推崇澹泊宁静的生活方式,不为功名富贵所动,而是追求内心的风情和心境的宁静。他认为,生活的意义不在于追逐世俗的名利,而是在于对因缘的洞察和心灵的安宁。通过选择隐居于越山之间,他减少了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能够更加专注于学问修养,并忍受饥寒以求心境的提升。

这首诗词反映了宋代士人追求自我修养、注重内心世界的风气,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儒家思想和士人的志趣。王洋以自身为例,表达了对于清心寡欲、追求内在修养的态度,并将其与追逐功名的生活方式进行对比。他倡导了一种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理念,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体现了儒家思想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

这首诗词虽然简短,但通过对于生活态度的表达,展示了王洋对于宁静淡泊生活的追求和对于知识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内心世界的重视。它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人生思考的意味,给人以启迪和反思,引发读者对于个人追求和价值取向的思考。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he-ji-qian-ji-chen-er-shou.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