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嗜好唯爱山,前身疑是山中相。
归来深处得幽栖,柴门正与山相向。
作者介绍
吴芾(一一○四~一一八三)(生年据集中诗我生甲申岁),字明可,号湖山居士,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一三)进士,歷删定官,秘书正字。以不附秦桧,罢。后通判处、婺、越三州,知处州。三十一年,召爲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户部侍郎,出知婺州。孝宗即位,知绍兴府,未几,召权刑部侍郎,迁给事中,以敷文阁直学士知临安府。以事提举太平兴国宫。干道三年(一一六七)起知太平州。五年,改知隆兴府。六年,以年老奉祠。淳熙元年(一一七四),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十年卒,年八十。有《湖山集》二十五卷,长短句三卷,别集一卷,奏议八卷(本集附宋周必大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湖山集》十卷。《嘉定赤城志》卷三三、《宋史》卷三八七有传。 吴芾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湖山集》爲底本。参校民国李之鼎宜秋馆刊本(简称宜秋本)、《仙居丛书》排印本(简称仙居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诗词:《和刘与权韵三首》
中文译文:
平生嗜好唯爱山,
前身疑是山中相。
归来深处得幽栖,
柴门正与山相向。
诗意:
这首诗是吴芾在宋代创作的《和刘与权韵三首》之一。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山的深深喜爱和追求山居生活的渴望。他将自己的前世身世与山相联系,并将归隐山林看作是一种心灵的归宿。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山的向往,以及山居生活所带来的宁静和安逸。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山的热爱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诗人平生对山有着特殊的钟爱,将自己的前世身世与山相联系,似乎山中有一种与他相似的存在。归隐山林之后,他在深处找到了幽静的居所,与山相得益彰,柴门与山正面对面。这种描绘传达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认为与山相伴的归隐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所在。
这首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山的深厚情感。诗人将山与自己的心灵联系在一起,以山为依托,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种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使得诗中的山具有了一种超越物质的存在感,成为诗人追求心灵栖息地的象征。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山的热爱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它展现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追求,并表达了在山中寻找内心安宁与自由的愿望。这首诗意境清新,文字简洁而富有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山的神秘和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独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