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御皇居接,香畦镂槛边。
分渠自灵沼,种稻满滮田。
六毇名居首,三农政所先。
擢茎蒙德茂,养实以时坚,擢茎蒙德茂,养实以时坚。
晓谒龙墀罢,行瞻凤盖翩。
粹容知喜色,嘉瑞奏丰年。
衰病惭经学,陪游与俊贤。
安知帝力及,但乐岁功全。
拜赐秋风里,分行黼座前。
自怜台笠叟,来缀侍臣篇。
作者介绍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责谏官高若讷,降爲峡州夷陵令。四年,移干德令。宝元二年(一○三九),迁武成军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復馆阁校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爲河北都转运使。五年,庆历新政失败,因力爲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韩琦、杜衍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进参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罢爲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对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病逝颍州汝阴,年六十六。謚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宋胡柯编有《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欧阳修诗,以《四部丛刊》影元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爲底本。参校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简称周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简称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图书馆)及明正统刻《居士集》(有元曾鲁考异,简称曾本、曾本校)。底本繫年原注目录下,今移至正文题下。底本孙谦益等所作校记,除删去少数异体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证及续添校记,亦以续校名义补入正文。另辑得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和刘原父从幸后苑观稻呈讲筵诸公》是宋代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和刘原父一同参观皇宫后苑观赏稻田的情景,并将这一景象呈现给与会的各位官员。
诗中描述了禁苑内的香畦和雕刻精美的栏杆。灌溉渠道从灵沼分流而来,稻田中的稻谷丰满茂盛。六毇稻田名列前茅,三农政策得到优先考虑。稻谷茎秆高耸茂盛,实实在在地滋养着稻谷,这种景象使人感到欣慰和坚定。
清晨,作者向皇帝请安后,目睹了凤盖飞舞的盛况。皇帝的容颜洋溢着喜悦之色,吉祥的征兆预示着丰收的年景。作者自愧身体衰弱,无法专心学习经书,只能陪同游览和与才华出众的人交往。他希望皇帝能够理解他的能力有限,但他乐于为国家的丰收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作者向皇帝献上了自己写的诗篇,然后离开了黼座前的位置。他自谦地说自己像一个戴着斗笠的老人,只能在皇帝身边陪衬。这首诗词是他为皇帝所写的陪臣之作。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稻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农业的重视和对丰收的祝福。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皇帝的忠诚和对国家繁荣的期望。整首诗词以清新的笔触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