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其十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6 06:42:06诗人:范仲淹 |  朝代: 宋代 |  21

巍巍八仙坛,上有三醉石。
怜此高阳徒,如乐华胥域。
憔悴泽边人,独醒良可惜。

作者介绍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孤,母改嫁长山朱姓,遂名朱说,入仕后始还姓更名。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仁宗朝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主持“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等十事。歷知睦、苏、饶、润、越、永兴、延、耀、庆、邠、邓、杭、青等州军。皇祐四年,改知颍州,赴任途中病故,年六十四。謚文正。着有《范文正公集》,有北宋刊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四部丛刊》景明翻元刊本增别集四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范仲淹诗,以《四部丛刊》本爲底本。校以宋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别集中重出诗两首,已予删除。另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作品评述

《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其十·三醉石》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嵩山上的八仙坛和三醉石,表达了对这片美景的赞美和对高阳徒(指修行者)的羡慕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巍巍八仙坛,
上有三醉石。
怜此高阳徒,
如乐华胥域。
憔悴泽边人,
独醒良可惜。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嵩山上的八仙坛和三醉石为背景,通过描绘这一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修行者的羡慕之情。

诗中的“巍巍八仙坛”形容八仙坛的壮丽和庄严,给人一种崇高的感觉。而“三醉石”则是指嵩山上的三块石头,可能是因为形状或位置的特殊而得名。这些景物使诗人感到惋惜,因为只有修行者才能真正领略到这样的美景,而普通人却只能远观。

诗中的“高阳徒”指的是修行者,他们在这样的美景中修炼,享受着华胥域(指仙境)般的乐趣。而诗人自己则感到憔悴,可能是因为他身处泽边,没有机会亲身体验这样的美景和修行的乐趣。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和修行者的向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惋惜。通过描绘嵩山上的景物,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富有诗意和哲思的境界,引发人们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he-ren-you-song-shan-shi-er-ti-qi-shi.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