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月必纺绩,丝车方挑掷。
灯下络纬鸣,林端河汉白。
纤缕自有绪,虚轮运无迹。
腕手已为劳,谁经用刀尺。
作者介绍
本卷作于皇祐五年(一○五三),是年秋作者丧母,解监永济仓官,扶榇归宣城守制。《宛陵文集》自《和吴沖卿元会》始,原编卷一七;自《依韵和原甫省中松石画壁》始,原编卷一八;自《韩子华遗冰》始,原编卷三九;自《宁陵阻风雨寄都下亲旧》始,原编卷四○。
作品评述
这首诗词的作者是宋代的梅尧臣,题目是《和孙端叟蚕首十五首其十三纺车》。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
蚕月必纺绩,
丝车方挑掷。
灯下络纬鸣,
林端河汉白。
纤缕自有绪,
虚轮运无迹。
腕手已为劳,
谁经用刀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蚕丝的生产过程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蚕丝工艺的赞美和对从事蚕丝制作的劳动者的敬意。
诗的开头两句描述了蚕丝制作过程中的必要步骤:“蚕月必纺绩,丝车方挑掷。”蚕丝的产量和质量与蚕的生长情况息息相关,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纺织。诗中的“丝车”指的是纺丝的工具,而“挑掷”则表示精准的操作和掌握。
接下来的两句“灯下络纬鸣,林端河汉白”描绘了在夜晚的灯光下进行的纺织活动。灯光下工作的人们细致地编织着纱线,听到络纬时发出的声音。这里的“林端河汉白”是借景描写,形容夜晚宁静的氛围。
下一句“纤缕自有绪,虚轮运无迹”表达了纺织的熟练程度。纤细的纱线在工人的熟练操纵下,自然而然地形成纺织的细节和纹理。虚轮指的是纺车上的轮子,运转时没有明显的痕迹,显示了工人纺织技艺的高超。
最后两句“腕手已为劳,谁经用刀尺”表达了从事蚕丝制作的劳动者的辛劳。他们长时间地使用手腕和双手,但却很少使用刀和尺子等工具,显示了他们对纺织工艺的高度熟悉和娴熟技巧。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蚕丝制作的细节和工艺,赞美了从事这一行业的劳动者的辛勤努力和高超技艺。通过对纺织过程中的细腻和技巧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敬意,并将他们的劳动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