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树残蝉送远愁,懒将衰鬓照清流。
归来自扫东园叶,学灌寒蔬备晚秋。
作者介绍
夏竦(九八五~一○五一),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初以父荫爲润州丹阳县主簿,后举贤良方正,通判台州。召直集贤院,编修国史,迁右正言。仁宗初迁知制诰,爲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明道二年(一○三三)罢知襄州。歷知黄、邓、寿、安、洪、颍、青等州及永兴军。庆历七年(一○四七)爲宰相,旋改枢密吏,封英国公。罢知河南府,徙武宁军节度使,进郑国公。皇祐三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二),年六十七。謚文庄(《东都事略》卷五四)。《宋史》卷二八三有传。 夏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庄集》爲底本,参校清张杰过录、孔继涵跋本(简称孔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干隆翰林院抄本(简称院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及《史记》、《三国志》、《天臺续集》等书。另从《天台续集》、《宋诗略》等书辑得集外诗六首,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诗词:《和太师相公秋兴十首》
朝代:宋代
作者:夏竦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夏竦创作的《和太师相公秋兴十首》中的一首。整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并通过景物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诗中的第一句“苑树残蝉送远愁”,将苑中的树木和残留的蝉声与离愁别绪相连。秋天是离别的季节,树木的凋零和蝉声的衰落都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忧伤和离愁。这种离愁之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在读诗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心绪。
接着诗中写道:“懒将衰鬓照清流。”这句描绘了诗人自己的形象,他懒得理会自己已经苍老的鬓发,只是静静地照着清流,暗示了诗人对自身容颜衰老的淡然态度。这种淡然中透露出的豁达和从容,使诗人的情感更加丰富与深沉。
第三句“归来自扫东园叶”,诗人回到家中,亲手清扫东园的落叶,这里可以联想到秋天的落叶飘零。通过扫落叶的动作,诗人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索和对人生的反思。同时,这种回归和整理的行为也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秋天的理解。
最后一句“学灌寒蔬备晚秋”,诗人用“灌寒蔬”来比喻自己对于文学的修养,意味着他在晚年通过学习和修炼来净化自己的内心。同时,“晚秋”也象征着人生的晚年,诗人在晚年时仍然保持着对于文学的热情和追求,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坚守和追求。
整首诗以秋天为背景,通过描绘景物和抒发诗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离愁别绪、人生变迁以及对文学修养的思考。在表达情感和思考人生的同时,诗人还展示了一种淡泊宁静的心态,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宁静和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