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万里梦堪惊,地老天荒只此情。
世上但知王蠋义,人间惟有伯夷清。
堂前归燕春何处,花外啼鹃月几更。
莫话凄凉当日事,剑歌泪尽血沾缨。
作者介绍
柴望(一二一二~一二八○),字仲山,号秋堂,又号归田,江山(今属浙江)人。理宗嘉熙间爲太学上舍生。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元旦日食,诏求直言,上《丙丁龟鑑》,忤时相意,诏下临安狱,临安尹赵与{?/?/心}疏救得免,放归。端宗景炎二年(一二七七)授迪功郎,史馆国史编校。宋亡,与弟随亨、元亨、元彪遯迹江湖,称柴氏四隠。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卒,年六十九。有《道州台衣集》、《咏史诗》、《西凉鼓吹》等,已佚。后人辑爲《秋堂集》二卷,收入《柴氏四隠集》。事见《柴氏四隠集》附录里人苏幼安所撰墓志及清同治《江山县志》卷一一。 柴望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柴氏四隠集》爲底本,校以《四库全书·秋堂集》(简称秋堂集)。编爲一卷。
作品评述
《和通判弟随亨书感韵》是宋代柴望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风沙万里梦堪惊,
地老天荒只此情。
世上但知王蠋义,
人间惟有伯夷清。
堂前归燕春何处,
花外啼鹃月几更。
莫话凄凉当日事,
剑歌泪尽血沾缨。
诗意:
这首诗以感慨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时代乱世的忧虑和对传统美德的推崇。诗中抒发了对风沙蔽日、世态炎凉的感叹,对传世之义和清高之德的赞美。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慨和情感。首句“风沙万里梦堪惊”,描绘了乱世风云变幻的景象,以及人们面对困境时的无力和惊讶。接着,“地老天荒只此情”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传统美德的珍视和坚守,意味着只有这种情感能够在世上长存。这两句以风沙和地老天荒作暗示,形象地描绘了时代的动荡和岁月的洗礼。
第三、四句“世上但知王蠋义,人间惟有伯夷清”则通过对王蠋和伯夷这两位古代贤人的赞美,表达了对高尚品德和道德操守的向往。堂前归燕春何处,花外啼鹃月几更”一句描述了岁月的更迭,以及人们对于逝去时光和美好事物的思念。
最后两句“莫话凄凉当日事,剑歌泪尽血沾缨”透露出作者对曾经的悲苦和牺牲的回忆,通过剑歌和血沾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的痛楚和不幸的感叹。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通过对风沙、时代、传统美德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忧虑和对高尚品德的推崇。这首诗通过对古代人物和时代的回顾,呈现出一种传统美德的追求和对乱世的忧虑,展现了作者对于人性和时代的深思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