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茶与曾吉甫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6 10:12:15诗人:刘子翚 |  朝代: 宋代 |  19

两焙春风一塍隔,玉尺银槽分细色。
解苞难辨邑中黔,瀹盏方知天下白。
岸巾小啜横碧斋,真味从底倾输来。
曩归畀余一语妙,三岁暗室鹜轰雷。

作者介绍

刘子翚(一一○一~一一四七)字彦沖,号病翁,崇安(今属福建)人。韐仲子。以荫补承务郎,辟爲真定府幕属。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通判兴化军(本集卷五《送张当世序》)。后以疾退居故乡屏山,学者称爲屏山先生,朱熹尝从其问学。绍兴十七年卒,年四十七。遗着由其子玶编爲《屏山集》二十卷,胡宪爲之序,朱熹跋。《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刘子翚诗,以明正德七年刘泽刻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十八年李廷钰秋柯草堂刊本(简称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寄茶与曾吉甫》是宋代刘子翚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春风吹拂两地隔开,
玉尺与银槽分辨细微的颜色。
花苞难以区分黔中的品种,
泡茶后才知道世间的白色。
横穿碧斋的岸巾小啜一口,
真正的滋味从底部倾泻而来。
曩昔的经历给我留下了一段奇妙的话语,
三年暗室里,鹜鸟忽然雷鸣般地惊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茶为主题,通过描绘泡茶的过程和茶的品尝,表达了作者对茶的美感和感悟。诗中的“两焙春风一塍隔”描绘了茶叶的制作过程,也象征着作者与茶的距离。茶叶经过焙制,成为了美味的佳品,但作者与茶之间隔着一片土地,仅能通过寄送茶叶与茶友相交流。

接下来的描写“玉尺银槽分细色”,通过对茶叶颜色的细腻描绘,展示了作者对茶叶的敏感和品味。茶叶的色泽细腻多样,需要用玉尺和银槽来区分,暗示了茶的品质和独特之处。

然而,“解苞难辨邑中黔,瀹盏方知天下白”,表达了茶叶的品种复杂多样,有时很难辨认其中的差异。只有在泡茶之后,方能真正品味到天下茶叶的纯净和美好。

诗的后半部分描述了作者品茶的场景,“岸巾小啜横碧斋”,岸巾是用来擦拭茶具的小巾,小啜则是小口品茗的意思。这里描绘了一个雅致的茶室,作者在其中享受着茶的滋味。茶的真味“从底倾输来”,表明作者通过细细品味茶汤的底部,真正领略到茶的精髓。

最后两句“曩归畀余一语妙,三岁暗室鹜轰雷”揭示了作者在品茶过程中的心境变化。作者在茶香的陶醉中得到了某种启发或领悟,这种领悟如同“三岁暗室鹜轰雷”般突然而震撼人心。

整首诗以茶为线索,通过描绘茶叶的制作、品鉴和品味,表达了作者对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作者对自然、人情和生活的思考,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茶的独特情怀和审美追求。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ji-cha-yu-zeng-ji-fu.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