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绕嵯峨里,神疏骨亦寒。
觉来谁共说,壁上自图看。
古翠松藏寺,春红杏湿坛。
归心几时遂,日向渐衰残。
作者介绍
齐己,名得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潙山同庆寺,復栖衡岳东林。后欲入蜀,经江陵,高从诲留为僧正,居之龙兴寺,自号衡岳沙门。《白莲集》十卷,外编一卷,今编诗十卷。 齐己,名得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潙山同庆寺,復栖衡岳东林。后欲入蜀,经江陵,高从诲留为僧正,居之龙兴寺,自号衡岳沙门。白莲集十卷,外编一卷,今编诗十卷。
作品评述
《寄上荆渚,因梦庐岳,乃图壁赋诗》是唐代诗人齐己创作的一首诗词。该诗描绘了作者梦游至嵯峨山的情景,感叹时光的流转和归心难遂。
诗中写道:“梦绕嵯峨里,神疏骨亦寒。”梦游至嵯峨山,作者感到自己的灵魂似乎离体,骨体也因此而感到寒冷。这表达了作者在梦中游山的虚幻感觉。
“觉来谁共说,壁上自图看。”醒来后,作者感到有人与他共同分享他的梦境,然而仔细一想,只是墙壁上的图画而已,没有其他人。
“古翠松藏寺,春红杏湿坛。”诗中描绘了一幅寺庙里的景色。古老的松树遮蔽着寺庙,红色的杏花在春天开放,把祭坛湿润。
“归心几时遂,日向渐衰残。”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归心的思念和苦闷。归心,指的是追求心灵的安宁和回归故土的愿望。然而,时光流逝,这个愿望变得难以实现,像阳光一样逐渐衰退和消失。
这首诗词以梦境中的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透过梦幻的意象和细腻的语言,表达了对归心未遂和时光流转的感慨。整体上,诗意深沉,语言简练,展现了唐代诗人齐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ji-shang-jing-zhu-yin-meng-lu-yue-nai-tu-bi-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