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月半,见成公案。
临济德山,犹是钝汉。
灵隐恁麽道,也是不著便。
作者介绍
释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号松源,俗姓吴,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二十三岁受戒于大明寺。首谒灵石妙禅师,继见大慧杲禅师于径山。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此后遍歷江浙诸老宿之门。后入闽见干元木庵永禅师,逾年,见密庵于衢之西山,从之移蒋山、华藏、径山。密庵迁灵隠,命爲首座。不久出世于平江府阳山澂照寺。后徙江阴军君山报恩之光孝寺、无爲军冶父山实际寺、饶州荐福寺、明州香山智度寺、平江府虎丘山云巖寺。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诏住临安府景德灵隠寺,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衆。嘉泰二年卒,年七十一。爲南岳下十八世,密庵杰禅师法嗣。有《松源崇岳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陆游撰《塔铭》。 崇岳诗,以辑自《语录》者编爲一卷,以《语录》卷下单编之偈颂贊及他书所录编爲另一卷。
作品评述
诗词:《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朝代:宋代
作者:释崇岳
今朝月半,见成公案。
临济德山,犹是钝汉。
灵隐恁麽道,也是不著便。
中文译文:
此刻月亮半挂天空,我看见了成公的案卷。
我站在临济寺的德山上,依然是一个迟钝的凡夫。
灵隐寺的佛法也是如此深奥,徒然看不懂。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认知和对佛法的思考。在这个月亮半挂的夜晚,诗人通过观察成公案,意味着他看到了人世间的种种事物和烦恼。然后他站在临济寺的德山上,感叹自己的愚钝和平凡,意识到自己仍然是一个没有觉悟的普通人。最后,他提到灵隐寺的佛法,表示即使是这样深奥的教义,自己也无法领悟其中的真谛。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精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人通过对月亮、成公案、临济寺和灵隐寺的描绘,折射出自己对现实世界和佛法的感悟。他用"成公案"和"德山"来象征人世间的事物和自己的境遇,表达了对现实的认知和对自身局限的思考。同时,他又通过提到灵隐寺的佛法,暗示了自己对于如此高深的智慧教义的无能为力。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人类的渺小和对真理的追寻,给读者留下了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