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劲便轻棹,霜严怯弊裘。
青山蟠巨浸,红树立沧洲。
月黑鴈犹去,灯寒人更愁。
烟松漫小岘,何处问鸣驺
作者介绍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吴(今江苏苏州)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除徽州司户参军。三十二年,入监太平惠民和剂局。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爲编类高宗圣政所兼勅令所检讨官。干道元年(一一六五),累迁着作佐郎。二年,除吏部员外郎,爲言者论罢。三年,起知处州。五年,除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兼国史院编修官。六年,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使金。使归,迁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及实录院同修撰。七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年召对,权礼部尚书。五年,拜参知政事,寻罢。七年,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知建康府(《景定建康志》卷一四))。十年,以疾奉祠。十五年,起知福州,未赴。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加资政殿大学士知太平州。四年卒,年六十八。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今传《石湖居士诗集》三十四卷,及《吴郡志》、《揽辔录》、《骖鸾录》、《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事见《周文忠公集》卷六一《范公成大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有传。 范成大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清康熙顾氏爱汝堂刊本爲底本。校以明弘治金兰馆铜活字本(简称明本)、康熙黄昌衢藜照楼刻《范石湖诗集》二十卷(简称黄本),并酌采清沈钦韩《范石湖诗集注》(简称沈注)。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九月三十日夜出关候致远不至》是宋代作家范成大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九月三十日夜晚出关等待亲友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风劲便轻棹,
霜严怯弊裘。
青山蟠巨浸,
红树立沧洲。
月黑鴈犹去,
灯寒人更愁。
烟松漫小岘,
何处问鸣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出关等待的情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诗人在九月三十日夜晚,面对刮着强风的江水,轻轻划动着小船,期待着远方的亲友归来。诗中的风劲和寒霜,让人感受到严寒的气息,而诗人自己的衣裘已经破旧不堪。他望着远处的青山,感觉它们浸没了整个世界,红色的树木矗立在苍茫的水域中。夜晚的月色昏暗,候鸟已经飞去,寒冷的灯光让人更加忧愁。在迷雾笼罩的小岘山上,烟雾弥漫,不知道可以找到鸣驺(一种传说中的神马)。诗人以悲凉的笔调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和对远方亲友的盼望。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亲友的思念。风劲霜严的冷冽气息与诗人衣衫褴褛形成鲜明的对比,加深了孤寂的感觉。青山巨浸、红树立沧洲的描写使人感受到自然的广阔和壮美,与诗人内心的苍凉形成对照。诗中的月黑、鴈犹去、灯寒等形象,增加了诗人的忧愁情绪,表达了他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和等待。最后的烟松和鸣驺则是一种遥远的寻觅和希望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幸福和团聚的渴望。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景物相结合,展现了孤独、思念和希望等情感。整首诗气势恢宏,情感真挚,给人一种深深的思索和共鸣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