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须出大造,清欲与秋争。
鸟残桃见核,虫蠹叶留痕。
作者介绍
赵汝鐩(一一七二~一二四六),字明翁,号野谷,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太宗八世孙。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进士。歷东阳主簿,崇陵桥道顿递官,诸暨主簿,荆湖南路刑狱司属官,知临川县,监镇江府榷货务,临安通判,诸军审计司军器监主簿,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知郴州,四年,爲荆湖南路提点刑狱(明万歷《郴州志》卷二),改转运使。移广南东路转运使。后以刑部郎中召,淳祐五年(一二四五)出知温州(明弘治《温州府志》卷八)。六年卒,年七十五。有《野谷集》。事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五二《刑部赵郎中墓志铭》。 赵汝鐩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群贤六十家集·野谷诗藁》六卷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嘉庆三年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句》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赵汝鐩。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巧须出大造,
清欲与秋争。
鸟残桃见核,
虫蠹叶留痕。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界中一些微小而富有象征意义的细节,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岁月流转的深切感慨。作者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小事物,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以及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思考。
赏析:
首句“巧须出大造”,意味着微小的事物也能体现出伟大的艺术造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细腻之美的追求,并暗示了他在创作中注重细节和技巧的态度。
接着,“清欲与秋争”,表达了作者对于清澈纯净之美的追求,与秋天的清爽和凉意相抗衡。这里的秋天可以被理解为岁月的象征,作者希望保持内心的清明和纯净,在时光的冲刷中保持自己的特色和独立。
第三句“鸟残桃见核”,描述了鸟儿吃剩的桃子,只剩下核。这里的桃子可以被视为象征生命的美好与丰盛,而核则代表了生命中逝去的瞬间和残存的痕迹。通过这一描写,作者表达了对于生命短暂和易逝的感叹。
最后一句“虫蠹叶留痕”,描绘了虫子蛀食叶子留下的痕迹。这里的叶子可以被视为代表人的生命,而虫蠹则象征着岁月的侵蚀和时间的流逝。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对于光阴易逝和岁月无情的悲凉感受。
整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通过对自然景物中微小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思考和感慨。它提醒人们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纯净和独立,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生命脆弱性和岁月无情的深深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