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 >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16 16:22:43诗人:李贺 |  朝代: 唐代 |  32

不见山巅树,摧杌下为薪。
日睹井中泥,上出作埃尘。
(《箜篌谣》。
一作岂甘井中泥,时至出作尘。

情知一丘趣,不谢千里印。
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
(以上并见《海录碎事》。

作者介绍

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輙就,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贺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率为常。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诗尚奇诡,绝去畦径,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仕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诗四卷,外集一卷,今编诗五卷。

作品评述

诗词:《句》
朝代:唐代
作者:李贺

不见山巅树,
摧屋下为薪。
日睹井中泥,
上出作埃尘。

情知一丘趣,
不谢千里印。
倚剑登高台,
悠悠送春目。

诗词的中文译文:

看不见山巅的树木,
摧毁屋顶用作柴薪。
白天看见井中的泥土,
被挖出来成为尘埃。

心知一片小山的趣味,
不需要感谢千里之印象。
倚着剑登上高台,
悠悠地追逐春天的目光。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李贺创作的,表达了他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诗的前两句描述了一种景象:山巅上的树木被砍伐,摧毁的房屋用作柴薪,而井中的泥土被挖出来扬起成为尘埃。这种景象可能是对当时社会动荡和战乱的描绘,也可以理解为对生活困境和痛苦现实的映射。这种景象的描写传递出一种无奈和悲凉的情感。

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一种理解。他认为,只有通过深入感知生活中微小而美好的事物,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趣味。他无需感谢那些遥远的印象,因为他已经在当下的一丘之地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和满足。

最后两句以倚剑登高台的形象来描述作者追逐春天的目光。这里的倚剑可以理解为一种豪情和追求,登高台则象征着追求高远的目标和理想。悠悠送春目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生的描绘,展示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它呈现了一种悲壮而又豪迈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李贺的个性和对于现实的思考与追求。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judpu.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