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次阳城烽舍北流泉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7 13:14:53诗人:李益 |  朝代: 唐代 |  20

何地可潸然,阳城烽树边。
今朝望乡客,不饮北流泉。

作者介绍

李益,字君虞,姑臧人。大历四年登进士第,授郑县尉,久不调。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尝与济诗,有怨望语。宪宗时,召为祕书少监、集贤殿学士,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衆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俄復用为祕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益长于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辞。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画为屏障。集一卷,今编诗二卷。

作品评述

《军次阳城烽舍北流泉》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何地可潸然,阳城烽树边。
今朝望乡客,不饮北流泉。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在军队驻扎的士兵,他站在阳城烽火台旁边,眺望着北方的流泉,感慨万分地说,无论身处何地,都无法抑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今天朝望着故乡的客人,却无法品尝北流泉的清泉。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士兵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首句“何地可潸然,阳城烽树边。”表达了作者的感叹之情,他不禁问自己,无论身处何地,都无法抑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阳城烽树是军队设在边境的烽火台,代表着战争与边塞的艰难,而在这个艰苦的环境中,作者的思乡之情愈发浓烈。

第二句“今朝望乡客,不饮北流泉。”表达了作者对望乡客人的同情和遗憾之情。这些望乡客人也许是被迫背井离乡的士兵,他们无法回到故乡,无法品尝北方的清泉,丧失了享受家乡之美的机会。这句话通过对乡愁和无奈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体会到离乡背井者的心情。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和对战争苦难的描绘。它通过朴素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唤起了读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反思,具有深远的情感共鸣和社会意义。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jun-ci-yang-cheng-feng-she-bei-liu-quan.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