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徐夤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6 18:23:37诗人:王延彬 |  朝代: 唐代 |  体裁: 壮志 |  23

延寿溪头叹逝波,古今人事半销磨。
昔除正字今何在,所谓人生能几何。

作者介绍

王延彬(886-930),字表文,武肃王王审邽长子,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生于泉州。唐末五代任泉州刺史,累封至检校太傅开国候,卒赠侍中。长兴元年(930年)王延彬逝世,葬南安县云台山。

王延彬的生平

  他弱冠时,承父之命在南字建招贤院,按纳李贤、韩偓、於崔道融等一大批中原流亡人士,一时人才济济,文事活跃,为“十国之冠”。他前后执掌泉州军政大权十六年,政通人知,并能着力发展农业生产,五谷岁岁丰登;尤其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多发蕃舶以资公用,每遇惊涛狂飙,无有失坏,被号为“招宝侍郎”。他一生崇信佛教,好谈佛理,先后延请好多位高僧来泉州开元寺弘法传经,而且大兴土木,建造法云寺、福先招庆寺、教忠寺、福清寺等梵刹兰若,又舍予膏腴良田,促进了泉州佛教的兴盛发展。

王延彬的修建寺院

  王延彬崇信佛教,好谈佛理,礼敬僧人,尊泉州开元寺僧弘则为师。先后延请高僧来开元寺弘法传经。

  他舍田施财,大兴土木,在青阳山建法云寺,在州城北山建福先招庆寺,在城南建教忠寺,在南安县为高丽僧人元衲建福清寺(今属鲤城区北峰镇),在他妻子徐氏葬地凤凰山建凤凰寺,在开元寺四周建造20余处精舍寺院,迎纳名僧驻锡。他的妹妹出家西禅寺当尼姑,他特地扩建泉州罗城的西北部分,把西禅寺围在城内。他对每座寺院都拨给上好寺田供养僧尼,仅招庆、招福2寺就置田租10万余担。

王延彬的人物墓地

  史料记载,王延彬曾在云台山筑“别墅”,周围“广辟活壤,一望无际,置十里梅村”,建“万梅亭”,“围山筑塘,

  引泉为池”,时邀招贤馆中寓贤和泉郡名士来此赋诗酣饮。王延彬死后,妻子在其墓边筑云台寺守候,死后也葬于云台山。

  2014年10月11日王氏后人向媒体反映,他们的发现证实了族谱及传说中王延彬葬于丰州(今霞美)云台山的说法。在云台山山坡有众多遗址和石构件,时而可见的夯土墙,直径约1米的别墅柱础,长1米多的旗杆石,保存完好的窑洞。据称,当时王延彬建“别墅”时,就命人在此间取土烧制所需的瓦片、陶瓷等。在《金坑王氏祖谱》里,关于王延彬墓葬、云台寺等的山形图,与走访发现的建筑遗迹等情况高度吻合。

作品评述

《哭徐夤》是唐代诗人王延彬写的一首诗。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在延寿溪头叹息逝去的波浪,
古往今来的人事已经磨灭了一半。
曾经的正义如今何在,
人生能有多少呢?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和悲叹。作者站在延寿溪头,看着波浪逝去,感叹着古往今来的人事已经消磨了一半。曾经有的正义和美好如今却不复存在,使作者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质疑。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叹息逝去的波浪来象征时光的流逝和人事的消磨。作者通过对曾经的正义和美好的描绘,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诗中的疑问句"所谓人生能几何"呼应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追问,表达了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和思索。整首诗简洁而含蓄,语言简练,气势沉郁,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深切感受,引发了读者对人生意义和现实存在的思考。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ku-xu-yin.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