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久偷闲。
尘浣云衫。
此身已是再眠蚕。
隔岸有山归去好,万壑千岩。
霜晓更凭阑。
减尽晴岚。
微云生处是茅庵。
试问此生谁作伴,弥勒同龛。
作者介绍
惠洪(1070-1128),一名德洪,字觉范,自号寂音尊者。俗姓喻(一作姓彭)。宜丰县桥西乡潜头竹山里人。宋代著名诗僧。自幼家贫,14岁父母双亡,入寺为沙弥,19岁入京师,于天王寺剃度为僧。当时领度牒较难,乃冒用惠洪度牒,遂以洪惠为己名。后南归庐山,依归宗寺真静禅师,又随之迁靖安宝峰寺。惠洪一生多遭不幸,因冒用惠洪名和结交党人,两度入狱。曾被发配海南岛,直到政和三年(1113)才获释回籍。建炎二年(1128)去世。
惠洪的著述
在创作上,惠洪力主自然而有文采,"文章五色体自然,秋水精神出眉目" (《鲁直弟稚川作屋峰顶名云巢》),对苏轼、黄庭坚倾倒备至。江西诗风笼罩文坛时,惠洪能独树一帜。其诗雄健俊伟,辞意洒落,气韵秀拔。五古《石霜见东吴诚上人》、《送文中北还》,"用笔高老处,如记如画"(吴乔《围炉诗话》);近体《石台夜坐》、《上元宿百丈》、《早春》,亦清秀奇警。诗句如:"夜色已可掬,林光翻欲流"(《秋夕示超然》),"方收一霎挂龙雨,忽作千秋□鹞风"(《大风夕怀道夫敦素》),为诸家称道。又善作小词,情思婉约,似秦少游。
惠洪著有《冷斋夜话》10卷,主要论诗、间杂传闻琐事。论诗多引苏、黄等人论点,引黄庭坚语尤多;记事杂有假托伪造之迹。陈善《扪虱新话》卷八有"《冷斋夜话》诞妄"条驳之,《彦周诗话》等也屡议其非。然而此书亦屡经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用。又著《天厨禁脔》3卷,以唐宋各家之篇、句为式,标论诗格,可供研究文学批评史者参考。
所著《石门文字禅》3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径山寺刊本。《冷斋夜话》,有《萤雪轩丛书》本。《天厨禁脔》3卷,有影印明刊本。
作品评述
《浪淘沙》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为惠洪。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城里久偷闲。
尘浣云衫。
此身已是再眠蚕。
隔岸有山归去好,
万壑千岩。
霜晓更凭阑。
减尽晴岚。
微云生处是茅庵。
试问此生谁作伴,
弥勒同龛。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位生活在城里的人,他长时间在城市里忙碌,但最终找到了一段闲暇时光。他穿着云衫,将尘土洗净,表达了他对闲暇生活的向往。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度过了一段辛勤的岁月,就像一只再次入眠的蚕。他望着对岸的山峦,渴望回到那里,欣赏山水之美,千岩万壑。在清晨霜晓时,他倚着栏杆凝望,看到晴朗的天空中的云雾逐渐消散。微云升起的地方是茅庵,表明他向往简朴的生活。最后他问自己,有谁能陪伴他度过此生,他希望与弥勒佛一同共处。
赏析:
《浪淘沙》通过描绘城市生活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宁静与闲适生活的向往。城市的喧嚣与忙碌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而大自然的山川、云雾和茅庵则象征着宁静与简朴的生活方式。诗中的尘土洗净和再眠蚕的意象,暗示着一种对繁忙生活的放下和追求内心平静的愿望。
诗中所提到的弥勒同龛,是指弥勒菩萨和佛龛,表达了作者对精神寄托和心灵安宁的渴望。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作者内心的想象和追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对心灵归宿的追寻。
《浪淘沙》以简洁的语言和意象,表达了对闲暇生活和内心宁静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对于自然山水和精神寄托的向往。这首诗词传递出一种追求宁静、远离尘嚣的情感,以及对真实自然与心灵归宿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