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姬墓下作(夷吾、重耳墓,隔河相去十三里)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6 12:13:31诗人:岑参 |  朝代: 唐代 |  14

骊姬北原上,闭骨已千秋。
浍水日东注,恶名终不流。
献公恣耽惑,视子如仇雠。
此事成蔓草,我来逢古丘。
蛾眉山月苦,蝉鬓野云愁。
欲吊二公子,横汾无轻舟。

作者介绍

岑参,南阳人,文本之后。少孤贫,笃学,登天宝三载进士第。由率府参军累官右补阙,论斥权佞,改起居郎,寻出为虢州长史,復入为太子中允。代宗总戎陕服,委以书奏之任,由库部郎出刺嘉州。杜鸿渐镇西川,表为从事,以职方郎兼侍御史领幕职。使罢,流寓不还,遂终于蜀。参诗辞意清切,迥拔孤秀,多出佳境;每一篇出,人竞传写,比之吴均、何逊焉。集八卷,今编四卷。

作品评述

《骊姬墓下作(夷吾、重耳墓,隔河相去十三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诗中描绘了骊姬墓下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
骊姬墓位于北原上,她已合葬千秋。浍水东流,而她的坏名声却永不流传。献公放纵自己的欲望,视太子如仇敌。这种情况变成像野草一样滋生,我来到古丘时才看见。山上的月亮苦涩,骑着蝉的发鬓有一种野云的忧愁。我想要祭奠前朝两位太子,却没有轻舟可横渡汾河。

诗意:
这首诗通过描绘骊姬墓下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诗人描述了骊姬墓的废弃和被人遗忘的悲哀,同时也描绘了献公儿子太子的不幸遭遇和墓地的荒芜。诗人思考着历史的传承和人的命运,借此反思了社会的道德风貌和国家的命运。

赏析:
诗中的骊姬墓像很多古代名人的墓地一样,被岁月遗忘,骊姬的坏名声也被尘封。献公对太子的仇视和对外放纵的欲望成了祸根,而历史的荒漠就是这种仇恨的结果。诗人的思考,既是对历史的挖掘,也是对人性的追问。他思索着历史的河流,思考着历史的演变和人的命运。

这首诗写作唐代,但它所关注的历史和社会问题在任何时代都有共通的触觉。诗人用悲凉的笔墨描绘了墓地的荒芜和人的遗忘,通过描写历史的断裂和人的悲伤,诗中流露出对前朝的怀念、对人性的反思以及对社会环境的批判。诗词既展现了历史人物的伟大,又反映了社会道德的倒退和时代变迁的无奈。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li-ji-mu-xia-zuo-yi-wu-zhong-er-mu-ge-he-xianq32.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