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僧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6 07:53:47诗人:张籍 |  朝代: 唐代 |  30

苦行长不出,清羸最少年。
持斋唯一食,讲律岂曾眠。
避草每移径,滤虫还入泉。
从来天竺法,到此几人传。

作者介绍

张籍,字文昌,苏州吴人,或曰和州乌江人。贞元十五年登进士第,授太常寺太祝。久之,迁祕书郎。韩愈荐为国子博士,歷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当时有名士皆与游,而愈贤重之。籍为诗长于乐府,多警句,仕终国子司业。诗集七卷,今编为五卷。

作品评述

《律僧》是唐代张籍所作,描写了一位苦行僧人的生活。诗中的僧人苦行多年,身形清瘦,年纪最小。他一日只吃一顿斋食,讲佛法时从未有过打瞌睡。为了避免踩踏草地,他总是选择新的路径,即便如此,他也会小心地将路上的虫子重新放回水中。作者称他所宣扬的佛法是来自天竺(指印度),却有几人能真正领悟传达。

诗中表现了僧人苦行的坚持和克己精神。他不择艰辛,不求名利,只为了修行,这种恒心和毅力可见一斑。他以斋食为食,不过度养身,身形清瘦,也体现了他对食物的节制和修身养性的追求。他讲佛法时始终保持清醒,没有打瞌睡的情况,这表明他对佛法的虔诚和专注。他避免踏踏草地,将路上的虫子放回水中,体现了他对生灵的尊重和关怀,展示了他慈悲心和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态度。最后,作者提到他所宣扬的佛法来自天竺,传承不易,只有少数人真正能领悟。这句话暗示了佛法的深奥和僧人修行的难度,以及对真正悟道者的崇敬。

这首诗从苦行僧人的身体修行、精神追求和修身养性等方面展现了他的修行之道和佛法思想。同时,诗中的景物和细节描写也描绘出了一幅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整首诗结构简洁,选字精练,抒发了僧人的慈悲心、毅力和对佛法的热爱,表达了作者对修行者的敬佩和向往。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lv-sengvwg.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