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6 15:14:04诗人:薛嵎 |  朝代: 宋代 |  11

茅舍竹椽短,不劳朱恶施。
高无神鬼瞰,贫与子孙宜。
近古意全朴,当风势亦危。
梅花有幽致,一树隔疎篱。

作者介绍

薛嵎(一二一二~?),字宾日,小名峡,小字仲止,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时年四十五(《宝祐四年登科录》)。官长溪簿(清干隆《福建通志》卷二六《职官志》)。有《云泉诗》。 薛嵎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爲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编爲一卷。

作品评述

《茅屋》是宋代薛嵎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幢简陋的茅屋,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思考和感悟。

诗词的中文译文:
茅舍竹椽短,不劳朱恶施。
高无神鬼瞰,贫与子孙宜。
近古意全朴,当风势亦危。
梅花有幽致,一树隔疏篱。

诗意和赏析:
《茅屋》以简朴的语言勾勒出一幢茅舍的景象。茅屋的墙壁是用短短的竹椽搭建而成,没有使用昂贵的朱漆来涂抹修饰。这里没有高耸的屋顶,神灵也无法俯瞰这个茅屋。然而,作者认为这样质朴的住所对于贫穷的人和他们的子孙来说是合适的。

诗中的"近古意全朴"表达了作者对古代生活方式的向往,认为古人的生活更加简单、朴素,与当下的风气相比,有一种纯粹的意境。然而,"当风势亦危"这句话则提醒人们,即使是纯朴的生活方式也难以幸免于外界的风险和挑战。

诗的结尾,作者通过描绘一株梅花在茅屋外的景象,凸显了梅花的幽致之美。即使只是隔着简陋的篱笆,这一株梅花仍能散发出独特的魅力。这其中也蕴含着一种意境,即即使环境艰苦,人们仍能通过欣赏大自然之美来获得慰藉和满足。

《茅屋》通过简单而质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古代生活方式和简朴生活的向往,并在朴素中透露出一种对幸福和美好的渴望。这首诗词给人以启迪,让人们思考生活的本质和价值,以及在简朴中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mao-wuza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