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放太甲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25 02:21:55诗人:陈普 |  朝代: 宋代 |  16

未道鸣条作网罗,近来毫邑转偏颇。
嗣君可到先王墓,为问南巢事若何。

作者介绍

陈普(一二四四~一三一五),字尚德,号惧斋,福州宁德(今属福建)人。从会稽韩翼甫。宋亡,元三次辟爲本省教授,不起。隠居授徒,四方及门者岁数百人,学者称石堂先生。元成宗大德元年(一二九七),应刘纯父聘,主云庄书院,熊禾留讲鳌峰。延祐二年卒,年七十二。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石堂先生传》。 陈普诗,以明嘉靖十六年宁德知县程世鹏刻《石堂先生遗集》爲底本,酌校《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五五《石堂集》(简称四库本)。底本明显错字,径改。

作品评述

《孟子·放太甲》是陈普所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未道鸣条作网罗,
近来毫邑转偏颇。
嗣君可到先王墓,
为问南巢事若何。

诗意:
诗词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了一种政治批评和社会关切的情感。诗中未道(鸣条作网罗)是指未传承古人的智慧,而近来的毫邑(转偏颇)则表示社会的颠倒和混乱。嗣君被邀请前往先王的墓地,是希望他能够了解并解决南巢的问题。

赏析:
这首诗词以隐喻和象征的手法,通过对古代历史和社会现象的暗示,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和社会乱象的忧虑。诗人通过表达对未道和毫邑的批评,暗示了当时社会缺乏传承古人智慧和价值观的问题,以及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颠倒。诗的结尾,邀请嗣君前往先王墓地,暗示了对领导层的期望和希望能够解决社会问题。整首诗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通过意象和隐喻,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忧虑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关切。

这首诗词在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批评之余,也蕴含着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思考和呼唤。它提醒人们应当传承古人的智慧和价值观,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同时,诗人对领导层的期望和希望,也是对社会的期盼和呼唤。这首诗词通过简练而富有意味的语言,引发人们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责任感。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meng-zidey.html

相关文章

每日一诗

次韵子瞻秋雪见寄二首
苏辙
平时出处常联袂,文翰叨陪旧服膺。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少良朋。何时杯酒看浮白,清夜肴蔬粗满登。离思隔年诗不尽,秦梁虽远速须譍。
诗词赏析 >

每日成语

魄散魂消
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同魂飞魄散”。
标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