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
基本解释
简解
三伏的词语属性
三伏的词语解释
三伏[ sān fú ]
1.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通常也指从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一段时间。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期。 2.特指末伏。
三伏的百科含义
“三伏(Dog Day)”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头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
三伏的详细含义
即初伏、中伏、末伏。农历夏至后第三庚日起为初伏,第四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初学记》卷四引《阴阳书》:“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南朝梁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林钟六月》:“三伏渐终,九夏将谢。”宋梅尧臣《中伏日永叔遗冰》诗:“日色若炎火,正当三伏时。”清方文《张道人园居歌》:“今年暑热何太酷,五月中旬似三伏。”王西彦《福元佬和他戴白帽的牛》:“三伏之后,还有三八二十四个秋老虎哩。”
指末伏。农谚:“头伏芝麻二伏豆,三伏里头种菉豆。”
三面埋伏;三重伏兵。
《左传·隐公九年》“君为三覆以待之……衷戎师,前后击之,尽殪”唐孔颖达疏:“衷戎师者,谓戎师在三伏之中。”《新唐书·叛臣传上·僕固怀恩》:“令高彦崇、浑日进、李光逸设三伏以待。”《新唐书·北狄传·契丹》:“张九节为三伏伺之,万荣穷,与家奴轻骑走潞河东。”
三伏的反义词
头伏
猜你喜欢
- shanai山艾
- yijiansheliangduo一箭射两垛
- yushufue玉树蝠蛾
- huwu胡毋
- jiaojiehecun交界河村
- chéng jiā成家
- bintu宾徒
- yujingyuan榆景苑
- sanjiefangshequ三街坊社区
- pulanshanzhuang普岚山庄
- silidianxiang四里店乡
- shangluliyutang商陆鲤鱼汤
- mafeipian吗啡片
- tanling谭凌
- diwangmichong帝王秘宠
- yuntieqiudanbai运铁球蛋白
- xuedejiaoxun血的教训
- dudiaoqianguchou独钓千古愁
- qingchundou青春斗
- chenjieping陈杰平
- liangqingshijie两情世界
- yuyanming俞燕明
- daihaiyang戴海洋
- xiaoanshidai小安时代
- xiangmulinxincheng香木林新城
- nianggongguanchunji娘宫观春祭
- zhanshanyao粘山药
- lamoxiang拉莫乡
- niekelasuofu涅克拉索夫
- xilisitela锡利斯特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