憩淮上观公法堂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6 07:49:49诗人:孟郊 |  朝代: 唐代 |  7

动觉日月短,静知时岁长。
自悲道路人,暂宿空闲堂。
孤烛让清昼,纱巾敛辉光。
高僧积素行,事外无刚强。
我有岩下桂,愿为炉中香。
不惜青翠姿,为君扬芬芳。
淮水色不污,汴流徒浑黄。
且将琉璃意,净缀芙蓉章。
明日还独行,羁愁来旧肠。

作者介绍

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人。少隐嵩山,性介,少谐合。韩愈一见为忘形交。年五十,得进士第,调溧阳尉。县有投金濑、平陵城,林薄蒙翳,下有积水。郊间往坐水旁,裴回赋诗,曹务多废,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奉。郑余庆为东都留守,署水陆转运判官。余庆镇兴元,奏为参谋,卒,张籍私谥曰贞曜先生。郊为诗有理致,最为愈所称。然思苦奇涩,李观亦论其诗曰“高处在古无上,平处下顾二谢”云。集十卷,今编诗十卷。

作品评述

《憩淮上观公法堂》是唐代孟郊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动觉日月短,
静知时岁长。
自悲道路人,
暂宿空闲堂。
孤烛让清昼,
纱巾敛辉光。
高僧积素行,
事外无刚强。
我有岩下桂,
愿为炉中香。
不惜青翠姿,
为君扬芬芳。
淮水色不污,
汴流徒浑黄。
且将琉璃意,
净缀芙蓉章。
明日还独行,
羁愁来旧肠。

诗意:
这首诗以淮河畔的一座法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内心对光阴短暂和岁月流逝的感慨。诗人感叹时间的快速流逝,意识到岁月的长久。他在法堂中暂时停留,思考着路上行走的行人的命运。在法堂中,他放下了纷扰的世俗,以孤烛的微光代替白昼的明亮,用纱巾掩盖光芒。诗人赞美了高僧们的清净修行,他们超脱了世俗的纷扰,没有过多的执着和坚持。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像法堂下的桂树一样,虽然在岩石下不被人见,但愿意为他人带来香气。他不计较自己的美丽形态,只愿为他人散发芬芳。诗中也提到了淮河的清澈和汴水的浑浊,以及将宝石般的意境净化并点缀在芙蓉花上。最后,诗人表示明天将继续独自行走,旧有的忧愁又将萦绕心头。

赏析:
《憩淮上观公法堂》通过描绘法堂和借物抒发情感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思考。诗人将自己暂居法堂的经历与人生对比,感叹时光的短暂和岁月的长久。他将自己与世俗的纷扰分离开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诗中的桂树象征着诗人自己,他愿意将自己的美丽和芳香奉献给他人,不计较得失和名利。通过描绘淮河的清澈和汴水的浑浊,以及将宝石意境净化并点缀在芙蓉花上的形象,诗人展示了他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整首诗以自然景物和寓意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感悟,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qi-huai-shang-guan-gong-fa-tang.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