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答余叔良)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20 12:02:38诗人:辛弃疾 |  朝代: 宋代 |  体裁: 沁园春 |  15

我试评君,君定何如,玉川似之。
记李花初发,乘云共语,梅花开后,对月相思。
白发重来,画桥一望,秋水长天孤鹜飞。
同吟处,看佩摇明月,衣卷青霓。
相君高节崔嵬。
是此处耕岩与钓溪。
被西风吹尽,村箫社鼓,青山留得,松盖云旗。
吊古愁浓,怀人日暮,一片心从天外归。
新词好,似凄凉楚些,字字堪题。

作者介绍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作品评述

《沁园春(答余叔良)》是辛弃疾的一首诗词,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然景色的感受。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沁园春(答余叔良)》

我试评君,君定何如,
玉川似之。
记李花初发,乘云共语,
梅花开后,对月相思。
白发重来,画桥一望,
秋水长天孤鹜飞。
同吟处,看佩摇明月,
衣卷青霓。
相君高节崔嵬。
是此处耕岩与钓溪。
被西风吹尽,村箫社鼓,
青山留得,松盖云旗。
吊古愁浓,怀人日暮,
一片心从天外归。
新词好,似凄凉楚些,
字字堪题。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辛弃疾回答余叔良的作品。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内心情感,抒发了对友人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诗人用“玉川”来形容友人,表达了对其高尚品德的赞美。他回忆起李花初放、乘云共语的情景,以及梅花开放后在月光下思念友人的心情。

诗人自述自己白发重生,站在画桥上远望秋水,看到孤雁飞翔于长天之间。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与友人一起吟诗,看着佩带摇曳的明月,衣袂卷起青色霓裳。

诗人称赞友人的高尚品质,将友人的耕作和垂钓之处形容为崔嵬。然而,被西风吹散的声音像村庄的箫声和社鼓一样逐渐消失了,只有青山依旧,松树下的云旗还留存着。

在怀念古人和思念友人的情感中,诗人的忧愁浓烈,特别是在黄昏时分,他的心灵似乎从天外归来。

最后,诗人称赞新词的好处,但也感觉其中透着凄凉的楚意,每个字都可以引发深思。

这首诗词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敬爱和思念之情,同时抒发了对古人和现实的忧愁与感慨。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引发了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思考。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qin-yuan-chun-da-yu-shu-liangj3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