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6 10:40:00诗人:赵长卿 |  朝代: 宋代 |  体裁: 清平乐 |  23

紫箫声断。
窗底春愁乱。
试著春衫羞自看。
窄似年时一半。
一春长病厌厌。
新来愁病重添。
香冷倦熏金鸭,日高不卷珠帘。

作者介绍

赵长卿号仙源居士。江西南丰人。宋代著名词人。 宋宗室,居南丰。生平事迹不详,曾赴漕试,约宋宁宗嘉定末前后在世。从作品中可知他少时孤洁,厌恶王族豪奢的生活,后辞帝京,纵游山水,居于江南,遁世隐居,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同情百姓,友善乡邻,常作词呈乡人。晚年孤寂消沉。《四库提要》云:“长卿恬于仕进,觞咏自娱,随意成吟,多得淡远萧疏之致。”

赵长卿的文学成就

  赵长卿词作甚多,远师南唐,近承晏、欧,模仿张先、柳永,颇得其精髓,能在艳冶中复具清幽之致,为柳派一大作家。词风婉约,“文词通俗,善抒情爱”,颇具特色,耐读性强,享誉南宋词坛。多为咏颂风物之作,也间有讥时诮世、况己喻人的篇章,均清新活泼,自然天成。 著有词集《惜香乐府》10卷。毛晋刻入《宋六十名家词》中。最早是由乡贡进士刘泽整理编集,并以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及总词、贺生辰、补遗类编,厘为十卷。《四库全书总目》对其有评论。《全宋词》录有其词339首,为宋代词人现存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明代毛晋云:长卿的词“方之徽宗”,“响出云霄矣。”

赵长卿的生卒年考

  唐圭璋的《两宋词人时代先后考》把赵长卿排在北宋末期的词人中,生卒年均不可知。但在《惜香乐府》第三卷末尾有一段附录,记张孝祥死后临乩事。考张孝祥卒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那时赵长卿还在世作词,可知他是南宋初期人。有学者对赵长卿所处的具体时代进行了基本的考证,得出他的生活年代大约在北宋末南宋初,即徽宗(1101-1125)、钦宗(1126-1127)朝,南宋高宗(1127-1162)及孝宗(1162-1189)朝前半期,周邦彦、李清照同期稍后,辛弃疾之前。

作品评述

《清平乐》是宋代赵长卿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紫箫声断。
窗底春愁乱。
试著春衫羞自看。
窄似年时一半。
一春长病厌厌。
新来愁病重添。
香冷倦熏金鸭,
日高不卷珠帘。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寂静而忧伤的春日景象。诗人借着描写细腻的场景和情感,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和病痛所带来的困扰。整首诗透露着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对自身身体不适的痛苦,以及对生活无常的感慨。

赏析:
首句“紫箫声断”是一个意象的开端,紫箫声断暗示了一种美好的事物的消失,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中的欢乐和快乐在这个时刻消散了。接着,诗人描述了窗底春愁乱,窗户下春天的忧愁变得混乱不堪,这种景象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困扰。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诗人试穿春衫,但春衫窄得只能穿到年轻时的一半,这暗示了诗人年华已逝,衰老和病痛的降临。诗人抱怨自己度过了一个长长的春天,长期的疾病使他感到厌烦,而新的痛苦又不断增加。

诗的最后两句描绘了一种冷清而寂寞的氛围。香炉冷了,金鸭(香炉上的装饰品)的香气已经熏倦了,珠帘也不再卷起。这些形象化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生活的失望。

整首诗通过精细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的痛苦和苦闷。它呈现了一种悲凉的春日景象,传达出对逝去时光和生活无常的思考和感叹。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qing-ping-lenat.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