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佳甚未能一至觉际像景谩赋二绝

所属栏目:诗词    发布时间:2025-05-08 21:21:21诗人:郑清之 |  朝代: 宋代 |  16

藕花万柄敛春妆,剩驻霜荷葺芰裳。
水路想通渔艇入,我来月下要鸣榔。

作者介绍

郑清之(一一七六~一二五一),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鄞(今浙江宁波)人。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调峡州教授。十六年,除国子录。因参预史弥远拥立理宗谋,获信任,宝庆元年(一二二五)除起居郎。二年,权工部侍郎,进给事中。绍定元年(一二二八),签书枢密院事。三年,爲参知政事。六年弥远卒,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进左丞相。三年,因天灾提举洞霄宫,家治小圃曰安晚,理宗亲书其匾。淳祐七年(一二四七),復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九年,迁左丞相。十一年卒,年七十六,謚忠定。有《安晚堂集》六十卷,今残存六至十二七卷。事见《延祐四明志》卷五、《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丞相忠定郑公行状》,《宋史》卷四一四有传。 郑清之诗,《安晚堂集》七卷以汲古阁影抄《南宋六十家小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江湖后集》中多出底本之诗,编爲第八卷。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九卷。

作品评述

《秋色佳甚未能一至觉际像景谩赋二绝》是宋代郑清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藕花万柄敛春妆,
剩驻霜荷葺芰裳。
水路想通渔艇入,
我来月下要鸣榔。

中文译文:
荷叶已凋谢,莲藕却依然收敛着春天的妆容,
那些剩下的荷花仍然受霜冻而垂落,
水路已经畅通,渔船进入,
我来到月下,希望敲响榔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荷花的凋谢和莲藕的敛春妆,表达了秋天的深邃之美。荷叶尽落,藕花万柄已经不再绽放,但它们仍然收敛着春天的妆容,展现出一种含蓄而静美的姿态。诗人借助荷花的形象,隐喻人生的变迁和岁月的流转,表现出秋天的寂静和凄美。

诗中提到的霜荷和芰裳,都是荷花的一种形态。霜荷是指在秋天的寒冷中,荷花的花瓣上沾满了霜冻,显得凋零萧瑟。芰裳则是指荷叶上覆盖的杂草和芦苇,使得荷花的美丽被掩盖。这些描写展示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情感的抒发。

接着,诗人描写水路畅通,渔船进入的景象,暗示着秋季渔业的丰收和生活的富足。水路的畅通象征着繁荣和发展,渔船进入则意味着物产丰盈。这一景象与前文的凋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秋天的变幻多样和生命的轮回。

最后两句“我来月下要鸣榔”,表达了诗人在秋夜来到月下,希望用敲响榔头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思绪和情感。榔头是一种重型的锤子,敲击榔头会发出沉重有力的声响,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力量。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将自己与秋天的景色融为一体,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思考。

整首诗以秋天为背景,通过荷花的形象描绘了秋天的凄美和变幻之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思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诗人使诗词充满了意境和情感,引发读者对秋天的沉思和共鸣。

说明:本文内容从互联网收集整理或者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参考,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载请注明:http://www.fpaopwu.cn/qiu-se-jia-shen-wei-neng-yi-zhi-jue-ji-xiangtbo.html

相关文章